美祭高額對等關稅衝擊東南亞 大馬領軍東協對美談判

美國宣布大規模徵收對等關稅,其中東南亞國家從泰國到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國,稅率在32%到49%之間。馬來西亞作為東協主席國,領軍東南亞爭取集體談判空間。如今,企業擔憂供應鏈中斷與價格戰升溫,面對「中國+1」紅利退潮,東南亞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正在重新定位。

美國再掀關稅戰,東南亞成最大重災區。加徵關稅幅度最高的10個國家中,就有4個來自東南亞,包括柬埔寨、越南、寮國與緬甸。

作為今(2025)年的東協輪值主席國,馬來西亞走上第一線,主導與美國的談判,希望以東協的集體力量,強化交涉籌碼。

馬來西亞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說:「馬來西亞作為東協主席國,將繼續協調努力,以展現區域團結一致的立場。」

研究中國與東南亞議題的時事評論員分析,川普(Donald Trump)的高關稅,實際上是逼使各國重返談判桌,稅率最後怎麼落地,還要看各國的談判策略。

大馬時事評論員鄧世軒認為,「經過這次關稅之後,我相信其實很多國家都對美國的觀感會降低,雖然短期內我們還是需要依賴美國市場,但長期來看,各個國家會去尋找比較穩定的市場。如果中國可以展現出區域合作的領頭羊,東南亞國家可能考慮跟中國走得近一些。」

公視國際記者劉苑杉報導,「大馬的電子經銷商就擔憂,未來可能重演貨物滯銷的惡夢;而台商則觀察,是否未來會面臨更殘酷的價格戰。」

檳城台商會會長許上智指出,「目前我所知道的台商反應,大家都還是滿平靜的,為什麼呢?其實因為關稅戰不是今天才開始,中國的產品一直低價傾銷來馬來西亞,或者是利用東南亞做轉口,其實對我們本地市場價格的破壞力已經很大了。」

電子經銷商許為海則表示,「庫存減到最低、甚至零庫存最好,要的時候我才進,寧願花多一點運費、貴一點運費,也好過到時候整批貨出不了,因為狀況未明嘛。」

過去東南亞曾是「中國+1」策略的最大受益者,如今全球供應鏈正轉向更分散的多元佈局 。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經濟系榮譽教授連惠慧認為,「所有的商家都要供應鏈多元化,不只侷限在東南亞,你可能東南亞+1,再找一個可能非洲的再+1,阿拉伯的再+1,至少還沒這麼傷嘛。」

從紅利接收者到關稅戰前線,東南亞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正在重新被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