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下午緬甸強震,整個中南半島都有感,學者分析原因,這回發生強震的斷層是緬甸中部的「實皆斷層」其中一段。實皆斷層從1839年後完全沒有大地震,期間應力不停累積,引發大地震。學者更示警,接下來恐怕還有餘震,呼籲做好防震準備。
28日下午2時許緬甸大地震,整個中南半島全都有感,建築物應聲倒塌、多個地方路面也破裂,影響範圍持續擴大。目前初步調查,地震發生在緬甸中部,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
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綜合規劃科長李伊婷說明,「台灣時間2點20分發生一個規模7.7的主震,並在過了14分鐘的時候發生一個規模6.4的餘震,這個地方其實可以看到有一條斷層帶。」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數據,加入地震規模等因素計算,這場地震震矩規模是7.7,而換算成常見的芮氏規模更是高達8.2。
而這回主要的地震成因,就在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相互碰撞,發生錯動的就是「實皆斷層」其中一段,而實皆斷層全長1200公里,是全球活躍的陸內斷層之一。
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說明,「台灣的921大地震芮氏規模是7.3,但是地震矩規模也是7.7。所以這次的地震,你把它想像成是跟921同一個等級,規模7.7的話大概是177顆原子彈的威力。」
另外,台大地質系副教授王昱也早在2014年前就曾預測,緬甸中部的斷層活動周期可能僅約200多年,而實皆斷層從1839年後完全沒有大地震紀錄,期間應力不停累積,不排除就是釀成這回強震原因。
王昱指出,「我現在另外一個比較擔心的就是,在實階斷層地震空缺區的邊緣,它可能還會再發生其他規模比較大的地震。」
氣象署也預估,接下來在斷層沿線,因為應力調整,必定會有餘震發生,至於是否影響到台灣週邊板塊,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