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訂閱網站卻無法退訂?一文看懂「暗黑模式」網頁陷阱

瀏覽網頁或使用APP時,不知為何就被通知已付費訂閱,卻難以退訂,甚至發現時已被扣款,這被歸類為「暗黑模式」(Dark patterns)的網頁設計陷阱。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指出,日本下載量最高的200個APP中,有93.5%使用暗黑模式設計。暗黑模式是什麼?如何避免落入網頁陷阱?

NHK報導,住在日本關西的千晶(化名)認為自己用免費會員身分使用某音樂串流平台6年了。然而,今年她才偶然發現,從5年前的11月起她就是付費會員,且已繳納會員費約4萬5000日圓。

千晶表示,彈出了好幾次的視窗上顯示一個顯眼的按鈕,上面寫著「您可以作為付費會員,免費嘗試相同的服務」,當選擇免費試用後,系統卻自動將她切換為付費會員,她可能曾在無意識中不小心點選。

千晶補充,時隔多年才發現被扣款的另一個原因,是信用卡帳單上並未明確標註這是音樂服務的會員費。她曾聯繫營運音樂平台的公司,卻得到無法退還已支付款項的回應。

會發生這樣的案例,來自於被稱為「暗黑模式」(Dark patterns)的網頁介面設計手法。

暗黑模式是什麼?

暗黑模式指一種網頁設計,在消費者未意識到的情況下,誘導其做出原先不想做的判斷和決定。

根據OECD的報告書,暗黑模式大致分為7類:

1.強制行為:強迫要註冊、登入,並提供個人資訊才能繼續使用網頁服務。

若不登入,就無法關閉覆蓋整個頁面的彈出式視窗。

2.介面干擾:在介面設計上讓某些重要資訊不易被看見;需付費按鈕使用顯眼顏色,讓使用者不易找到退出或返回按鈕等。

重要資訊以小字顯示,且取消字樣不顯眼。

3.重複出現:不斷跳出視窗,要求使用者開啟通知、提供APP評價、使用APP期間開啟定位等,增加使用者做出對商家有利行為的機率。

4.妨礙:註冊或訂閱的操作難易度低,取消或退訂卻需透過繁雜程序,讓消費者難以取消付費訂閱制,甚至無法刪除留存於帳號中的個資。

5.鬼鬼祟祟:在最後結帳的網頁才突然增加手續費,或是在免費試用期間結束後自動將使用者轉為付費會員等。

6.社會性證明:捏造虛假的評論或消費行為,以增加使用者對網站或商品的正向觀感,促進消費。

7.急迫性:在網頁放上商品限時打折的倒數計時器,但實際上倒數結束後折扣仍不變;標示商品庫存極少、有多人同時在觀望同項商品,實則不然等網頁介面設計手法。

暗黑模式設計有多普遍?

東京工業大學今年4月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購物、音樂等領域日本下載量最高的200個應用程式中,有93.5%使用暗黑模式設計。

最常見的手法是預設選取對商家有利的選項,例如自動勾選訂閱電子報,就開始收到大量電子郵件;其次是以較大字體或更突出的顏色顯示「接受」或「購買」,在調查範圍內超過半數的應用程式中皆出現。

NHK也指出,日本一家網頁設計諮詢公司今年8月針對暗黑模式進行調查,在約800名網路服務用戶的回覆中,約69%曾看過暗黑模式的網頁設計、46%曾因此做出不利於己的決定。

最常出現的設計是「我只是想查看產品,但我被要求註冊為會員」佔46.3%,其中22.7%的人表示自己最終真的註冊為會員;最常遭遇的使用者經驗則是「重要資訊用小字表示」及「需要時間和精力來退出或取消會員資格」,各佔大約4成。

如何避免落入網頁陷阱?

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長谷川敦士認為,需要加強法律監管,但更重要的是改變人們輕易接受暗黑模式的現狀,因為人們不知道這不是他們自己的錯,而是他們的心理與行為模式被利用的結果。

日本使用者體驗作家中野由紀則說:「當你看到『限時促銷』和『多少人已預訂』之類的字眼時,很容易感到緊張,但如果你心裡想,『也許這是一個暗黑模式』,你就可以做出合乎邏輯的決定。」

中野由紀也建議,購買商品時,即使整個網頁很長且難以查看,仍需在最終確認畫面上看清楚交易內容及取消條件,也可留下最終確認畫面的截圖,以防不時之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