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今(2023)年7月公布「2021年綜所稅申報」統計資料,在超過644萬申報戶中,所得淨額為零,也就是免繳稅者共305萬戶,其實大多為普通受薪階級或中低所得家戶。但另有260戶收入超過200萬卻免繳稅。賦稅署指出,申報戶大多列舉高額「捐贈」或「醫藥費」,扣抵後才不用繳稅。但立法院預算中心認為應該精進檢討,才符合量能課稅和公平原則。
人民依法納稅是義務,不過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綜合所得超過200萬元者,但所得級距為零的戶數在2021年有260戶,等於這些高所得對象不用繳稅。
賦稅署表示,這是因為申報戶大多列舉高額捐贈或是醫藥費,達到免繳稅門檻。
民眾說:「稅制的部分都是政府訂的嘛,原則上當然會多少覺得不公平,希望說所得高的人多繳點稅。」
也有民眾認為,「我覺得是非常公平的一件事情啊。因為本來就是收入高的人,至少一定會想辦法節稅。」
民眾正反意見兩極,根據財政部今年7月公布的「2021年綜合所得稅申報初步核定統計專冊」,在644萬1966申報戶中,所得淨額為零、免繳稅者有305萬戶,這些對象大多是普通受薪階級或是中低所得家戶。
進一步觀察,綜合所得超過200萬元但所得級距為零的戶數,2018年急遽攀升來到931戶,經過賦稅署加強核查後,2019年和2020年戶數都有下降趨勢,不過2021年又再度回升到260戶。
高所得卻免繳稅,立法院預算中心認為應該精進檢討,才能夠符合量能課稅和公平原則。
會計師周志誠指出,「達到量能課稅、公平課稅的原則,最主要從源頭來遏止。企業有部分都是會逃漏稅的現象,逃漏稅自然營所稅就少繳,個人的綜合所得稅也跟著少繳。」
政大財經系教授兼系主任陳國樑說明,「所得分配的惡化,就代表經濟發展的成果,其實會集中在相對的所得比較高的人的家戶或者個人手上。政府其實透過租稅或是社會福利政策,做得其實都相當有限。今天並不是一味地給低所得的人一些補助,或者告訴低所得的人說『你不用繳稅』,事實上是要讓低所得的人想辦法能夠賺更多的錢。」
學者認為,從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中能得知,目前貧富差距拉大,政府除了從社會福利政策著手,也要想配套措施,協助低所得的人脫貧,才能讓社會階級流動,全民共享經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