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例本土傷寒 感染者6月底曾到離島吃生蠔

疾管署公布我國今(2023)年首例本土傷寒確定病例,為北部30多歲男性,發病前曾到離島吃生蠔,疑似為感染源。個案因腹瀉持續1個月,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疾管署提醒,上週全台腹瀉就診人次達12.8萬多人次,為近5年同期新高,提醒民眾注意飲食及手部衛生。

疾管署公布今年首例本土傷寒確定病例,為北部30多歲男性,6月底曾到離島吃生蠔,但還無法確定是否為感染源,個案腹瀉症狀長達1個月,經採檢後才確診,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明,「個案在7月11日開始陸續出現發燒、頭痛、腹瀉、水便,在8月18日的時候就醫採檢並在隔天住院,8月21日檢出傷寒桿菌確診。」

疾管署表示,傷寒也是沙門氏菌的一種腸道傳染病,潛伏期約8到14天,主要是經由帶菌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常見症狀包括持續性發燒、頭痛、腹瀉等。

值得注意的是,疾管署監測發現,上週全台門急診腹瀉就診人次為12.8萬多人次,較前一週上升4.4%,為近5年來同期新高。

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提醒,「我們在切菜的砧板或者是刀,上面有污染到這些沙門氏菌,也會造成污染。不要以為食物煮熟了就沒事,因為雖然煮熟了,之後細菌再加上去,也是可能會造成大規模感染。」

疾管署提醒,暑假期間民眾出遊及聚餐機會增加,海鮮食物應充分煮熟,烹調時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尤其沙拉及冷盤的保存應特別謹慎,此外也要落實個人手部衛生,飯前、便後使用肥皂洗手,才能有效防範腸道疾病。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