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平原野牛有「草原之王」的美譽,曾大量生活在北美洲地區,也是原住民重要的生計來源,但殖民時期遭過度商業獵捕,一度瀕臨滅絕。經過多年努力,如今加拿大西部復育有成,也讓當地生態系統更加健全。
頂著蓬鬆的棕色卷毛和壯碩的身軀,一群美洲平原野牛奮力奔跑,牠們曾經多達數千萬隻,卻因19世紀盛行毛皮交易導致瀕臨滅絕。2017年加拿大挑選16隻復育野牛,野放班夫國家公園,如今繁衍情況樂觀,也為當地生態系統帶來新的生機。
前國家公園管理員奧森表示,「野牛重新出現的地方,由於牠們帶來的資源,草原鳥類甚至山林鳥類的數量都呈現回升,像這樣一堆牛糞上面會多達100種,約1000隻不同的昆蟲寄生並攝取牛糞的養分。」
野牛的牛糞除了滋養生物,過去也被當地原住民作為燃料使用。事實上野牛與原住民生活息息相關,他們會食用牛肉,用牛皮縫製衣服或是將牛骨製成工具。儘管現代原住民已不需要靠獵捕野牛維生,他們仍希望透過復育野牛來保留傳統文化。
國際野牛關係機構執行董事馬爾查提及,「讓野牛回來不僅僅是帶回物種,也把某些語言、文化、儀式、靈性,以及第一代住民對此地深厚的情感帶回來。」
班夫國家公園原住民族顧問麥古尼斯指出,「牠們正在適應跟復原,我們希望能擁有這些野牛,捕獲牠們,並照原本的方式利用。」
目前在班夫國家公園已有將近370隻野牛,原住民團體致力於取回野牛管理權,也努力將復育經驗,推廣給其他美洲原住民族,期盼再現過去野牛馳騁原野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