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連假期間,開設手語工作室的顧芳槐,發起了聾人市集,提供聾人朋友,一個展現自己作品的平台,而且在這裡不管是聾人還是聽人攤主,大家通通用手語來交流,分享聾人文化。
來到攤位,如果學會手語,就有小禮物可以拿。有一位媽媽聽到新店有聾人市集,特別從基隆帶小孩過來,一起開心學手語。
她說一開始是因為小孩學本土語選手語,「然後他先教我,然後我覺得很有興趣,所以我就開始學」。她的小孩也覺得聾人市集很有趣,「因為手可以活動一下,然後又可以學到很多手語比法」。
聾人市集一共有七個攤位,攤主有聾人、聽障者、以及會手語的聽人,賣的東西有手作、甜品等,相當多元。
滿桌子的永生花玻璃盅、吊飾,這是聽障藝術家張俊賢的攤位,雖然他平常以口語為主,這次也用手語來溝通。
他說,「這次因為手語的關係,就想說來跟民眾互動,很簡單的200塊、400塊,價錢都是用手語來比。」
原本只有在網路接單製作甜點的聾人林玉茹,一聽到有聾人市集,就馬上報名,第一次嘗試擺攤。
她表示,「大家一樣都是聾人,就比較好溝通,他們對這些糕點好奇,可以一起分享,或是彼此交流聾人文化,就好像好東西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
不僅是聾人、聽障者交流的開心,想學手語的聽人朋友也可以把握機會練習手語。
聽人民眾劉怡靜就說,上課學的時候比較慢,但是聾人在溝通的時候就很自然,然後就會非常快,需要多花時間去接觸日常生活中聾人的溝通,這樣才可以真的把手語運用出來。
負責舉辦聾人市集的手族文化村工作室負責人顧芳槐用手語表示,「希望鼓勵聾人可以親自來擺攤,展現他們和聽人一樣,如果有一技之長,同樣能去販賣自己的作品,所以這次給他們機會來擺攤做生意。」
曾經在美國留學的顧芳槐說,美國有很多聾人市集,未來希望台灣也能經常有類似的聾人市集,不僅提供聾人舞台,也能給對聾人文化有興趣的聽人能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