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蘇貞昌裁示,未曾進口來台的美國豬肉廠,需經台灣派員赴美查廠後才能進口。其實過去開放進口美牛,政府都曾派員赴美國、加拿大現地查核。不過有學者建議,查廠應該要徹底,不能只是表面功夫;建議查廠後,應該列出含出含萊劑廠商清單,與不含萊劑廠商清單,讓民眾選購時方便辨識。
政府明年元旦起,將開放萊豬進口。衛福部在行政院會提出赴美查廠計畫,強調未曾進口來台的美國豬肉廠,需經台灣派員赴美查廠後,才能進口。
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說明,「我們去也會看它說,產品製程的安全管理,他產品區隔的情形。那另外像人員啊,人員的訓練、監測計畫、追溯追蹤、回收作業,或者是說有客訴,也可能看他們怎麼處理。」
其實過去政府就有海外查廠紀錄,2012年5月就曾赴美查廠,因為美國當地發現第4例狂牛症,為此農委會、衛生署、經濟部派員,並外聘專家1人,組成查核團共7人,訪查屠宰場9家,並訪視飼料廠、乳牛場、肥育場及化製廠等。
2014年3月,馬政府當年開放含萊劑美牛進口,也曾派員赴美,訪查5家美牛工廠;查核項目包括屠前檢查、牛齡鑑定、屠後檢查,以及工廠執行HACCP計畫等。近期查廠計畫,就是去年赴加拿大查核3家牛肉工廠,主要查核衛生管理體系、相關法規規範及官方監督措施等。
學者建議,這次赴美查廠,應該公布含萊劑與不含萊劑廠商清單。
學者認為,這次赴美萊豬查廠,政府公布廠商名單,會是未來國內進口商參考依據。但又怕查廠,看不到真實情況,含萊劑廠商混在不含萊劑廠商中,因為肉品大廠為符合法規,肉品能夠追本溯源,但小廠恐怕很難做到。建議邀請公正第三方專家、學者,一起赴美查廠,並將數據資料對外公開,讓各界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