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孔廟建於西元1665年,為臺灣最早的文廟,在民國72年公告為國家一級古蹟,吸引許多民眾參觀;而近日台南孔廟又發現一處遺址,根據文獻紀載考查,這處遺址是建於1777年的櫺星門,在這次發現遺址之前,早被認為已不存在。 ==台南市文化局文資處長 林喬彬== 1777年 蔣元樞重修的時候 他有把櫺星門做移動 有往北邊移 所以大家目前 所看到的櫺星門殘跡 就是蔣元樞那時後移過來的位子 ==參觀民眾== 當然是希望可以重新規劃 重新開放 如果這樣會對這邊比較好的話 「櫺星門」為孔廟中軸第一進門廳的稱呼,「櫺星」指主導文運和功名的星宿。根據歷史記載,台南孔廟櫺星門建於1718年,而在1777年曾北移改建。這次發現的櫺星門遺址,位置在第一代北側,長度約十四公尺,高度加高五尺,文資處研判是1777年所建的第二代的櫺星門。市府目前規劃傾向於現地保留。 ==台南市文化局文資處長 林喬彬== 與會的專家學者都一致認為說 這麼一個珍貴的東西 不應該這樣埋在地面下 應該想辦法做一些呈現 這次國定古蹟重要的遺構出土意義重大,但是若要現地保存,雨季時會遭遇保存上的問題,必須進一步討論找出最適當的保存方式。 記者 溫正衡 台南報導
孔廟櫺星門遺構出土 南市府將現地保留
發布時間: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