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代探查堰塞湖紀錄 載明馬太鞍溪一帶多崩塌

馬太鞍溪堰塞湖帶來災害持續監控中,其實早在100年前,日治時代啟動的「森林計畫事業」就已經來現今堰塞湖一帶踏查,明確記載此處「隨處可見基岩露出、崩塌處不少」。學者指出,當時尚未形成堰塞湖,日本調查人員建議,應該造林以及保護周遭森林,不過百年過去,面對大自然的力量能做的人為干預並不多。

要如何橫跨湍急溪流,森林護管員平時就要進行橫渡溪流訓練,要調查台灣這個小小多山的國家,其中山林的真實面貌,必須有一身絕技,得負重數十公斤爬山、忍受長時間無法洗澡、與家人分離多時,更要能飛簷走壁,走過落石不止的山徑。

森林護管員張維純表示,就像這次前往馬太鞍溪堰塞湖特遣隊要深入調查,就會面臨生死一瞬間。

林保署台中分署森林護管員張維純回憶,「聽到一個聲音的時候,我就覺得不對,然後一個轉頭我就往上看,他說不要動、有落石,講完立刻掉一顆下來,山上嘛,每一顆石頭都寫好誰的名字不一定。」

其實早在100年前,日治時代就已啟動「森林計畫事業」,山林課職員組隊徒步深入山區,以雙腳丈量,用手繪方式為台灣的山林資料奠定重要基礎,就連現在的馬太鞍溪堰塞湖所在地,紀錄上描述這裡是陡坡及險峻地,隨處可見基岩露出、崩塌處不少。

台大地理系教授洪廣冀說明,「就已經發現到地質非常的脆弱、河流非常的複雜,所以他們其實就是建議這個地方要好好的來造林,要做這個水土保持。」

儘管百年前就建議當地應「編入土砂捍止兼水源涵養保安林」,不過受當時林業政策影響,與大自然力量不可能輕易為人類克服,百年來終究演變至眼前的局面。

台大地理系教授洪廣冀認為,「森林這個東西很多時候,就是你沒有辦法那麼簡單去控制跟計算的,大自然的力量,這100年來我們也是無計可施,在很多時候其實就是就是這個樣子。」

林業保育署整理塵封倉庫的手繪地圖、笨重測量器具與文獻等珍貴文物,選在這群林業從業人員當年的宿舍舉辦特展,讓這段在1925年起展開一系列翻山越嶺的調查,從0公里的起點重新引領民眾,以新的視角再次出發。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