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樺加沙外圍環流帶來降雨,使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23日下午發生溢流,2波洪峰攜帶大量泥沙沖進光復鄉人口聚集地。
除了受災最嚴重的光復鄉之外,位於馬太鞍溪北側的萬榮鄉明利村,原本同樣被列在強制撤離範圍,但由於潰壩後並未傳出傷亡災情,因此也未獲得太多媒體關注,但當地居民們災後實際狀況如何?
目睹馬太鞍溪橋遭沖毀 「不能講說我們很幸運」
被沖斷的馬太鞍溪橋,南側馬太鞍(Fata'an)地區,就是這次災情最嚴重的光復鄉人口密集處,居民多為阿美族;而在馬太鞍溪橋北側,則是萬榮鄉明利村一處同樣名為馬太鞍(Matanki)的部落,居民以太魯閣族為主。
「我們不能講說我們很幸運 」明利村居民林小姐說,雖然村落也被列為疏散區,但水流和泥沙並沒有淹上來。談到相隔僅一座橋的光復,林小姐直言,河岸兩邊的馬太鞍關係其實非常密切,舉凡工作、採買、吃飯,北岸的萬榮居民常常都需要跑到南岸的光復,兩邊就是透過馬太鞍溪橋建立起密切關係。
回想當時水傾瀉而下的情況,林小姐提到,萬榮在1973年曾經歷娜拉颱風來襲,當時馬太鞍溪水暴漲,造成北岸明利村多人罹難、房舍遭沖毀。因此部落長輩對此次堰塞湖特別警戒,早早進行撤離,較低窪地區強制撤離到萬榮國小,部分山腰居民則採垂直避難,所幸最終都平安。
部落雖無直接受影響,但想起撤離時,躲避到地勢較高處的族人,眼睜睜看著水流突破對岸堤防直沖光復鄉,畫面震撼讓她至今仍心有餘悸。
河床被泥沙堆高 居民憂再遇颱風恐遭洪水湧入
災後第五天沿著馬太鞍溪北岸走,仍可見溪水帶下來的砂石已將整個河岸堆高,居民害怕下次如果再有颱風或豪雨,溪水就可能會從此處堤防缺口湧進部落。
而在馬太鞍溪北岸較下游處的鳳林鎮,許多農地遭泥流淹過,收割機等農用機具也半掩在越過堤防的泥沙之中。
同樣為當地居民的盧小姐,在堰塞湖溢流時與先生正在南岸的阿托莫部落,一度也碰上被水包圍的危險狀態,原本打算棄車而去,最終是爬上地勢較高的梯田才躲過一劫。盧小姐說,一位住在阿托莫的朋友戲稱,溪水連「一件衣服都沒留給他」全都漂走了。
隨著盧小姐家的車沿著馬太鞍溪北岸地勢較高的萬榮鄉,一路前進到地勢低窪的鳳林鎮,沿路雖無民宅,但可以見到多處農地被泥流淹過、面目全非,尤其是在馬太鞍溪橋下游的區段,水溢流出堤防的狀況更為嚴重。
不過,災區也並非沒有好消息,馬太鞍溪橋遭沖斷後不到一周,涵管便橋的工程已搭建到河道中段,公路局原本目標是在15日前完工,但現已確定提前至10日通車,讓馬太鞍溪兩岸能重新恢復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