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頂持續下切,目前高度降到86公尺,剩餘水量約700萬噸。今(26)日早上空勤直升機載著監測人員到堰塞湖上方空勘,要評估再安裝水位計的可能性。從空拍畫面能看到,雖然堰塞湖面積縮小,但溪谷還是不時在崩塌,而且野溪也不斷向湖裡注水。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示警,要留意「管湧現象」可能再釀災。林保署回應,目前還沒有發現滲流或是管湧跡象,會持續監控。
煙塵高高揚起,顯示溪谷不時還在崩塌,而往堰塞湖方向過去,從空中可以清楚看到湖水面積已經縮小。
仔細一看,湖面四周的樹木有兩個顏色,高出湖面數十公尺的樹木呈現一片枯黃,這是之前湖水高漲時,被淹沒在水下的樹木,不難看出先前的水位有多高。再往堰塞湖頂端入水處過去,山壁有好幾條瀑布流下,正在往湖裡注水,而且越往上游去,可以看到水勢還是很湍急。
26日早上,空勤直升機載著監測人員從空中勘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要評估再安裝水位計等監控儀器的可能性,而壩頂持續下切,高度降到86公尺,剩餘水量700萬噸。
農業部組長劉忠憲表示,「在空勘還是看到湖水仍然持續溢流沖刷,壩體還是有持續下切,不過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到,其實在昨天到今天,它的下切已經變緩慢了。」
從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簡報的空拍比照圖可以看到,災前堰塞湖的面積是黃線範圍,不過災後縮小到紅線範圍,但因為地質不穩定等因素,仍維持紅色警戒。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也示警,要留意「管湧現象」,也就是一旦壩體內部開始滲漏,水流可能逐漸淘空結構,裂縫由小慢慢擴大,到某個臨界點,堰塞湖就會垮下來。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說明,「那個壩體下游出流的水是不是清澈的,如果有大量的集中的出水,那個水是含砂的,那就是管湧。」
學者分析,目前水位下降,壓力已經沒有之前大,管湧現象的風險可望下降。林保署則回應,目前還沒有發現滲流或是管湧跡象,會持續密切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