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崐萁質疑堰塞湖未採爆破 農業部:恐引山體大規模崩塌

馬太鞍溪堰塞湖的水量雖然已在消減,國民黨立委傅崐萁質疑,為何中央先前不願用爆破解決,農業部今(25)日回應,專家會議之前就評估過,爆破拆除可能會引發周邊山體更大規模的崩塌,而且考量當時壩體不穩定,虹吸和壩頂降挖都難以進行。有學者分析,目前要以人為消解堰塞湖的難度高,應該聚焦在精準監測,評估擴大撤離範圍,透過預防措施降低災損。

1個月前的空拍畫面可以看到,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體高度達200公尺,而在發生溢流後,高度持續下切,從對照圖來看,原先的壩體已經被洪流切割成V型,湖水量剩下12%,大約1100萬噸。

不過外界更關注,堰塞湖該怎消解?

林保署長林華慶說明,「那個工作(月底前疏濬60萬噸)是我們從8月初就開始了,最好的減災就是中游跟下游的疏濬。」

原先農業部規劃,到9月底前可以疏濬60萬噸的水量,但國民黨立委傅崐萁卻質疑,中央不比照南投用爆破解決。

但農業部回應,南投草嶺的堰塞湖不是用爆破處理,還強調先前專家會議就評估過,爆破拆除、虹吸排水跟壩頂開便道降挖3種方式,都不可行。

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如果做任何的爆破的話,有可能引起更大的落石,它不是在一個比較有寬闊的腹地的部分。」

而虹吸和壩頂降挖,考量到當時壩體結構不穩定,相關人車無法通行道路,要立即進行壩體移除幾乎不可能。

而有居民質疑,花蓮馬太鞍溪南岸堤防有兩個大缺口,推測大水從缺口灌進光復鄉市區,但水利署澄清,缺口是為堤後排水做的開口堤,災前就已經完全封堵。

水利署副署長陳建成說道,「災前包括排水路,我們全部把它封堵掉,用太空包我們全部封堵掉。」

水利署強調,這次災害造成一處堤後坡受損大概300公尺,將在2週內完成搶修。而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帶來龐大泥沙,把河床墊高,北端的鳳林鎮也出現堤頂溢流。

鳳林鎮長林建平指出,「現在變成只要有任何的水量之後,它就是往我們鳳林長橋里這邊來溢流過來。」

熟悉災害防救領域的學者左宜恩認為,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地理位置跟結構,要進行人為消解難度高,目前先聚焦在精準監測,跟評估擴大撤離範圍,尤其花蓮地震多,也可能引發類似災情。

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左宜恩認為,「可能就必須要跳脫過去的思維,必須要用更為擴大的,就是要更大規模的人員,這樣的集體疏散。」

學者表示,遷移警戒區域居民是最有效的方法,但難度高,因此應盡力做好事前預警跟強力疏散,透過預防措施降低災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