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ㄣ」「ㄥ」發音漸融合 學者:說與聽存在認知落差

陽明交大和台大學者以超音波技術、聲學以及聽覺感知實驗,觀察說話者在發「音(ㄣ)」、「英(ㄥ)」等字時的舌頭姿態,結果發現就算特別加重語氣,台灣華語使用者的舌頭位置依然沒有顯著差異,代表日常說話時已經不太刻意區分這兩個尾音,台灣中文裡的「ㄣ」與「ㄥ」正逐漸有規律的融合。

你的口齒清晰嗎?試著唸出注音符號中的「ㄣ」和「ㄥ」。

民眾陳先生說:「ㄣ比較有鼻音。」

另一位民眾吳小姐也試著唸出「ㄣ」和「ㄥ」。

對部分民眾來說,「ㄣ」、「ㄥ」不好分,但ㄣ屬舌尖音,ㄥ則是舌根音,有著明顯區別,陽明交大外文系教授盧郁安和台大語言所副教授邱振豪,以超音波技術、聲學以及聽覺感知實驗,觀察說話者在發「音」、「英」、「深」、「生」等字時的舌頭姿態,結果發現,就算特別加重語氣,台灣華語使用者的舌頭位置,依然沒有顯著差異,日常說話時已不太會刻意區分這兩個尾音。

陽明交大外文系教授盧郁安指出,「這一代年輕的語者,其實在這個ㄣ跟ㄥ的發音,已經有漸漸融合的這個現象,而且是有規律性的融合。」

「ㄣ」、「ㄥ」發音在規律性融合,但受前面母音影響,字的發音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鼻化,越來越多民眾以母音鼻化程度分辨,唸出「ㄣ」和「ㄥ」。團隊進一步實驗,「但」、「盪」、「山」、「商」,這類嘴巴張大的開口音,舌尖和舌根鼻音分得清楚;但「英」這種「ㄧ」母音後面接鼻音,分辨正確率大幅下降。

盧郁安說道,「音會發成英的話,我聽到音的時候,其實不會搞錯,可是我聽到英的時候因為他連接到ㄥ或ㄣ,我的辨識率就會比較低,所以我們的產出跟聽覺,是有一定的相關性的。」

盧郁安表示,說的人用鼻化程度區分「ㄣ」、「ㄥ」,聽的人主要靠傳統的舌位線索理解,說與聽存在認知落差,語音變化已悄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