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移民張婉貞說道,「越南小姐很多都是留長頭髮,然後穿著奧黛,然後薄紗風吹輕飄飄,真的很漂亮。」
穿著奧黛在課堂裡教著越南語,75歲的張婉貞回憶起40多年前抵達台灣的那一刻,依舊掩不住內心的激動。
張婉貞提及,「台灣給我第一個感動就是在飛機上,我拿到一張衛生紙,我眼淚要掉下來,因為我想說,為什麼台灣連一個衛生紙都這麼的柔軟。」
談起逃難過程,彷彿歷歷在目。張婉貞的父母原本在西貢,也就是現在的胡志明市經營生意,家裡的房子有9層樓高,但長達20年的越戰,卻讓她的就學階段,始終籠罩在陰影中。
張婉貞表示,「有時候我們上課上到一半,宣佈說趕快回家,等一下打仗,他在電影院放手榴彈,剛好我同學弟弟在那邊看電影,就蹦一下,他斷了一條腿,所以那時候我們不敢隨便去玩。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影片內容提及,「不願忍受越南《國籍法》的約束,立志要當黃帝子孫的越南華僑青年,第一批245人於8月2日分乘我國政府所派的專機5架,返回自由祖國。」
這是1957年越南僑生抵達台灣的歷史畫面。越戰開打後,和當時的南越政府並肩站在反共立場的台灣,陸續派出多艘船艦,從越南接回僑生來台就讀,張婉貞的哥哥就是其中之一,而原本也想來台念書的她,卻陰錯陽差未能成行。
1975年4月30日上午,美國駐西貢的大使館屋頂,最後一架直升機飛走,下午北越的坦克開進南越總統府,長達20年的越戰畫下句點。張婉貞的家被越共軍隊進駐,當時在中學教書的她,和家人想盡辦法,為逃離越南做準備。
張婉貞指出,「我每天上課就是金子,頭上一包金子,戴個帽子,我去上課每天都有寶貝,我藏在身上,我帶去學校寄親戚。」
南北越統一後,為了躲避政治清算、經濟困境以及中越邊境衝突,大批南越人和華僑,冒險從海上偷渡逃離,成為所謂的船民。根據聯合國難民署估計,1975年至1995年間,安全抵達另一個國家的越南船民將近80萬人,但另有20萬到40萬人,途中遇上海盜、或是海象惡劣,不幸葬身大海。
張婉貞提及,「我想要偷渡出境,但因為沒有船,所以走不了,錢都繳了但船沒有開。我們等船等了大概3年。」
偷渡不成,直到1981年,張婉貞才拿到歸僑的身分來到台灣。失去家的殘酷事實,讓她在往後的30年裡沒想過要回鄉,直到大兒子高中時到胡志明市自助旅行,找到了媽媽的故居。
張婉貞指出,「他拍那個錄影放在FB上面,他就寫一句,我代替媽媽回到他的故鄉,這句話讓我掉眼淚。」
在兒子的鼓勵下,張婉貞目前在好幾所社區大學和中小學教越南語,也幫不少新2代進行華語補救教學。雖然戰爭將她的人生撕裂成兩半,一半在越南、一半在台灣,但對如今的她來說,他鄉早已是故鄉,也是她內心最安心、最自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