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南海海槽建新型海底偵測網 估可提前20分鐘預警海嘯來襲

《科學》期刊最新研究指出,日本近期斥資約新台幣35億元,在南海海槽部署新型海底偵測網絡「N-net」,預計將在數月內完工,預估未來可提前20分鐘偵測到海嘯、提早22秒發布大地震警報,除了有助核電廠、新幹線等設施及時應變,也可深入監測「慢滑移」等複雜隱沒帶現象。

《科學》(Science)期刊最新研究指出,日本科學家正在南海海槽部署新型海底偵測網絡「N-net」,並與日本現有國家即時地震預警系統連接,預估未來可提早22秒發布大地震警報,並提前20分鐘偵測到海嘯,有助核電廠、新幹線等設施爭取關鍵應變時間。

根據《科學》期刊公開的內容,這批N-net網絡斥資1.2億美元(約新台幣35億元),共將設置逾200個裝設地震儀與壓力感測器的海底節點,另有24座GPS觀測站監測地殼變動,預計將於數月內完工。

而未來N-net網絡與日本既有的2套海底監測網結合後,將涵蓋日本周遭地層2大隱沒帶「南海海槽」與「日本海溝」,並對於深入監測「慢滑移」等複雜隱沒帶現象,也可發揮關鍵作用。

德國基爾海洋研究中心的海洋大地測量學家華萊士(Laura Wallace)表示,全球其他面臨類似隱沒帶威脅的國家,目前尚無類似規模的預警系統,日本正為全球建立一個新標準。

2011年日本海溝發生311東北大地震,引發高達40公尺海嘯、造成近2萬人罹難,重創福島核電廠。南海海槽則自1940年代2次規模8以上地震後已沉寂逾75年。去(2024)8月,日本接近南海海槽的東南沿海發生規模7.1「日向灘地震」,引發民眾對更大規模災害的擔憂。

過去科學界普遍認為,隱沒板塊僅可能順暢滑動,或累積能量一次釋放。近年研究則指出,這些斷層區也會發生「慢滑移」現象,即板塊以極緩慢速度移動,過程可能歷時數月甚至數年,並伴隨低頻地震訊號,可藉監控此一現象預測大地震前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