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知名嘻哈音樂廠牌「顏社」主理人迪拉(本名張逸聖)曾3度擔任金曲獎評審,從2009年首次參與初審,到2022、2023年連兩年參與複審與決審。他強調,「入圍就是肯定,是真的。」
談及近年金曲趨勢,迪拉觀察評審團愈趨年輕多元,第一線歌手也參與其中;而樂團文化的興起,帶動音樂圈朝創作發展,就連過去的「純唱將」也開始創作,反映市場分眾化現象。
評審階段禁用手機、全程保密
金曲評審制主要分為初審、複審、決審3階段。初審由評審各自在線上系統聆聽歌曲、獨立評分;複審、決審則透過封閉會議,由決審評審根據初審結果討論入圍名單,並於頒獎典禮當天一大早開始投票選出得主。
所有評審過程嚴格保密,除了評審期間身分不得外洩,決審也就是頒獎典禮當天,評審手機也會被統一收走,直到最後一個獎項頒完才歸還。
評審初體驗 進度落後怎麼辦?
回憶第1次當金曲評審,迪拉表示既興奮又痛苦,一方面好奇運作方式,但過程繁瑣又無人可問,只能仰賴個人經驗與技術。
迪拉分享,當時眼看截止時間將近,自己花了一半的時間,但系統上的進度條卻只有20%,才趕緊向文化局同事請教,學會先從綜合性高的獎項著手、逐步提高效率。
陌生語種怎麼評?違背人性的評審挑戰
至於擔任評審最大的挑戰,迪拉坦言是面對原住民語歌曲等陌生領域,只能根據翻譯、旋律與唱腔等綜合判斷,或自行查找資料。不過在複審、決審階段,會有更多專業評審提供觀點,也是一種學習。
而最不習慣的是,要反覆聽一首歌並研究它「不好」的地方,迪拉指出,這與日常聆聽經驗及人性相違。
對於常有得獎作品與大眾預期不同的情況,迪拉表示,自己仍會以專業角度評斷,不會迎合市場潮流,並且盡量避免和該歌手過去作品做縱向比較,而是從入圍的不同作品間進行橫向比較。當真的難以取捨時,迪拉會回到個人生活經驗思考,關鍵在於「我會想買這張唱片嗎?」
從歌王標準到語言分類 評審激辯取得共識
談到評審若出現意見分歧,透過討論、甚至辯論取得共識的過程時,迪拉認為,這是開闊視野與互相學習的過程,可以重新檢視自己的看法或更堅定原本立場,也讓現在的自己能以更全面的視角看待不同類型的音樂。
迪拉分享,評審們在過程中經常討論各獎項定義,例如「歌王、歌后的標準」、「饒舌歌手算不算會唱歌」、「獎項要按語言分類嗎」、「新人獎該給誰」、「這麼多優秀樂團該選哪一組」等,激盪出多元觀點與深層思考。
金曲獎未來想像:取消性別分類、擴大影響力
至於對金曲獎未來的期待,迪拉認為,音樂不像體育有男女先天體能差異,也許未來可隨著社會進步,思考取消男女歌手分類;他也期許金曲獎能在整體音樂影響力式微的時代中擴大聲量,讓更多優秀音樂人與幕後工作者被看見。
「只要有人願意討論、點開來聽,這份入圍名單就發揮了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