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玉里卓溪鄉的南安、清水、卓樂3個部落,到現在還延續布農族傳統的家庭菜園耕作模式,更保存了20多種特殊的豆類品系,而且成立「布農豆豆班」,就是希望能延續珍貴的生活智慧。
「迪娜」是布農族對女性長輩的尊稱,在水稻田邊緣與田埂間的空地,李菊妹迪娜種滿豆類與雜糧。
布農豆豆班迪娜李菊妹介紹,「我們有空位,我們就盡量都種,這是花豆,熟的時候完全都是紅的。」
有些種在農地邊緣,有些就種在住家旁,這樣的耕作模式在布農族語中稱為「彼桑拉返」——家庭菜園。
布農豆豆班迪娜高秀琴表示,「從小就是有吃,尤其是我們煮小米的時候,還是要做什麼,這個豆類一定都有。」
慈心基金會在2014年到南安輔導農友轉作有機,意外發現這樣的家庭菜園,保存了20多種古老或特殊的豆類品系,兼具作物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最特別的是,保種行動發生在田裡,每年持續種植。
慈心基金會花東辦公室專員蕭淳恩說:「這麼久以前的種子,一代一代,一直還有人在種,持續地更新它的活性,讓它在土壤裡面生存,記憶每一天的太陽,每一天的雨。」
受到現代化的衝擊,想持續這份特殊的耕作模式,並不容易。
布農豆豆班迪娜高秀琴坦言,「年輕人現在有的都是還在外面工作,就是怕說他們不肯做、不肯種這些,這個一定要種才有成果,你沒有種下去,它怎麼會有。」
在林保署與慈心基金會的支持下,部落成立以傳承文化為目標的「布農豆豆班」,希望迪娜的耕種智慧能透過接傳人的制度,在日常生活中傳承。
布農豆豆班接傳人吳紹琪說道,「當然現在的小朋友,你跟他說你要種什麼什麼,他不可能會聽你的,但是他會看著我們的背影去做這件事,他就會跟在後面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