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極端高溫越來越頻繁,由環境部所發起的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今(3)日宣布正式成立,結合中央、地方、民間和企業,希望統整全台共通性的高溫指標,並且建立高溫應變啟動機制,讓台灣更有彈性應對未來高溫的挑戰。
不穿厚重的西裝,環境部長彭啟明改穿涼感衣出席記者會,讓政策不再是口號說說,而是身體力行。
面對氣候加劇帶來的高溫挑戰,台灣需要有更積極的應對手段,環境部宣布成立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攜手中央、地方和民間、企業,希望擬定具體行動和規劃。
成大建築學系教授林子平指出,「透過水域降溫、通風散熱還有遮蔭的涼適,還有目前在推的建築能效的標示來幫城市降溫,那透過這些降溫的過程,我們會找到城市裡面的低溫涼適點。」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賴忠瑋指出,「一般33、34度以上的高溫出現的頻率會越來越頻繁,所以大家面對熱都一定要有一些這個準備。」
成大建築系教授林子平表示,每年的夏天都將是餘生最涼的夏天,不過光是目前國內高溫資訊揭露就有3種,包括氣象署的氣溫、勞動部的熱指數以及衛福部的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未來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共通性的高溫指標。
環境部長彭啟明說明,「我們就有一個類似預警應變機制的演練,那這個演練就可以給未來,我們面對明年夏天就有一個更好的方式。所以我們會分門別類,每年有一個制度,到最後會有一個保護脆弱群體因應高溫的調適機制。」
彭啟明分析,2023年到2024年全球均溫上升1.5℃,未來冬季更短、夏季更長,到了2065年台灣甚至可能就沒有冬天,夏季超過半年,因此逐步試辦抗高溫調適對策演練,並推出高溫防護地圖,都是要讓台灣更有彈性面對高溫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