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且處於長期痛苦 台大研究近9成贊成醫師協助死亡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24)日發布最新調查,了解台灣社會針對於醫師協助死亡的看法,在3000多份問卷中,近9成贊成如果末期且無法緩解長期痛苦的狀況,病人有權利要求醫師協助死亡。但調查也顯示,醫事人員對於調查中提及的任何一種情境都不支持。衛福部則表示台灣已有《病人自主權利法》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若執行流程有不便之處會再進行優化。

2024年底,名作家瓊瑤留下遺言「想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在家中輕生,再度引發安樂死議題討論。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針對台灣民眾對醫師協助死亡看法,設定3種情境,包含末期無法緩解長期痛苦,非末期但無法治癒,以及嚴重認知障礙,多數民眾都支持3種情境病人有權利要求醫師協助死亡。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端容分析,「反映出台灣多數的民眾都害怕生不如死的情境,願意接受善終自主,對於尊嚴死的態度就趨於開放。」

三種情境當中,「末期且預期壽命有限,也不能緩解長期痛苦」的情境,有近9成受訪者支持、「雖非末期也無法治癒,並有無法忍受的痛苦」,也有近8成支持、「嚴重喪失認知能力無法治癒」則有超過7成支持;不過所有的醫事人員,針對任何情境,皆不支持,

調查團隊認為目前台灣法律未允許病人有加速死亡的權利,但可能與民意有落差,建議可開啟社會對話。

台大醫院倫理中心主任蔡甫昌認為,「進一步要求說我這麼痛苦,我需要別人協助我來結束我的生命的時候,這個消極權利就轉為積極的權利了,因為他需要別人的協助,那他的主張可能會涉及到別人能不能去協助他。」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回應,「我們病主跟安寧這兩個法律執行的部分,如果有在程序上面不夠方便,或者是在整個資訊上面、或是在落實上面有什麼困難,我們會從這個方向來做協助。」

對於「善終」議題,衛福部表示安寧緩和醫療的精神就是追求有品質的自然死亡過程,而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水準在亞洲排第1、世界排第3,既有相關法案在落實面上若有困難會給予協助。

※珍愛生命 生命線專線:1995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