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許多外國公司為了規避關稅或進口限制,而將商品偽裝成「南韓製造」。根據南韓關稅廳統計,今(2025)年第1季查獲國外製造商品偽裝成「南韓製造」的違規案件,總價值約台幣6.7億元,且其中高達97%都是將運往美國的貨品。南韓政府對此表示,未來將制定更具體的應對措施,以保護國內企業。
路透社報導,由於越來越多國外生產的商品偽裝成「南韓製造」,南韓關稅廳自上個月起展開特別調查,並於今(21)日公布調查結果。根據本次調查統計,2025年第1季查獲的原產地標示不實的違規案件,總價值已達到295億韓元(約台幣6.7億元),其中高達97%都是將運往美國的貨品。
若與過去數據相比,去年全年南韓查獲的類似違規案件,總額約348億韓元(約台幣7.9億元),其中運往美國的貨品約占62%。
南韓關稅廳成立特別工作小組指出,這類型違規商品可能透過更換標籤、偽造文件等手段非法繞道出口,藉以規避美國高關稅與進口限制。
關稅廳也同時公布數件規模較龐大的違規案例,其中一起是一名中國人在南韓設公司,先從中國進口價值約33億韓元(約台幣7566萬元)的電池原料,並在將原產地偽裝成南韓後運往美國,以此規避美國針對中國課徵的高關稅。
另一起案件則是3月查獲一家業者,從中國進口約193億韓元(約新台幣4.4億元)的監視攝影機零件,在南韓組裝後偽裝為韓國製,目的是為規避美國對中國通訊設備的進口限制。
南韓關稅廳表示,相關的違規案件將移送檢察機關處理,部分商品已運往國外,另一部分則還停留在港口。
南韓因為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兩國間的貿易商品幾乎不會受到關稅限制,而使南韓成了許多國外廠商眼中規避關稅的避風港;在川普對多國祭出對等關稅政策後,雖然南韓被課徵25%的關稅,但目前已獲暫緩90天,且稅率仍遠低於中國被課徵的145%,讓許多中國公司因此以冒名方式試圖從南韓出口闖關。
為了預防「偽裝國貨」的狀況持續擴大,南韓政府在今年3月、川普尚未開徵對等關稅前,就要求相關單位進行調查。未來也將制定更具體的應對措施,以保護國內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