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內的貯木池,原本有許多魚類悠遊,但近期被民眾發現水質變得很差,不少魚死在池內、發出惡臭;林業署宜蘭分署初判,是因為近期宜蘭少雨,導致池水變少、水溫增高,水中溶氧量驟降導致,已積極移除池內死魚,後續將評估尋找備用水源。
池水水面充斥一尾又一尾的死魚,且發出惡臭,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內的貯木池,原本生態豐富,近期卻被民眾發現淪為死水。
民眾說道,「就是水比較少吧,然後魚大概溫度比較高,我也不知道正確原因啦,就很多死魚,這兩天走過那裡都很臭。」、「蠻多人都說味道已經飄出來了,大概今年夏天起,至少有一個月以上了。」
園區平日吸引不少人,前往運動、健走,也是不少觀光客打卡景點,但近期貯木池的景象,讓民眾看了覺得不舒服,且水質差的問題已持續1個月,希望林業署能盡速處理。
林業署人員用網子,撈起貯木池內的死魚,要解決惡臭問題,經過初步調查,池水水質變差,是因為近期宜蘭少雨,導致池水變少、水溫增高,水中溶氧量驟降導致,林業署也在池邊貼出公告,為外界解惑。
林業署宜蘭分署自然保育科長劉啟斌回應,「針對魚類死亡的這一個現象,發現水位問題的部分,我們會去尋找替代水源。」
這不是貯木池第1次發生大量死魚的情況,經過台灣大學調研,幾乎每5年就會發生1次。林業署推測,可能跟極端氣候有關,但目前池水裡死亡的多數是大型外來魚種,本土魚種暫不受影響。
後續將評估是否透過鑿井等方式,找備用水源,因應極端氣候帶來的枯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