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收支調查公布 「負儲蓄」金額15年來最好表現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去(2023)年家庭收支調查,發現台東、宜蘭和基隆3縣市的家庭平均儲蓄全台最低,都不到20萬元。另外,在低所得家庭則連續17年出現「負儲蓄」,不過負儲蓄金額持續縮小,去年降到1萬6626元,創15年來最好表現。專家分析,這可能是受到去年政府普發現金等政策,才使得負儲蓄金額降低。

不少家庭都有儲蓄的習慣,不過據主計總處日前公布去年家庭收支調查,發現去年台東縣的家庭儲蓄,平均只有17.54萬元,全台最低;基隆和宜蘭家庭平均儲蓄也都不到20萬元。

不少民眾有感物價飆漲,但薪水和所得卻沒增加,呈現消費支出超過當期可支配所得的「負儲蓄」現象。

民眾說:「壓力非常大,坦白說,如果比較不會賺錢的人,你光是繳這個繳那個,你就繳到倒了。」、「真的是物價有在波動,我們自己都還要省吃儉用,留給下一代。」

據主計總處統計,低所得家庭連續17年出現負儲蓄,不過去年的負儲蓄金額已經下滑到1萬6626元,年減708元,創15年來最佳表現。

隨著人口老化,低所得家庭的經濟戶長,光是65歲以上的占比超過6成,其中大多是退休族,仰賴退休金、存款或子女奉養,儘管經常性收入比較少,但還是有一定的消費支出,才出現負儲蓄。

官員表示,由於家庭收支調查沒納入房地產、股票等財富,因此負儲蓄不等同貧窮。

台大國發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指出,「政府的普發現金讓他的所得是增加,實務給付這個部分也讓他的支出減少,這2個效果一加起來的話,可能就會造成他的負儲蓄的金額會比過去來得少。」

學者指出負儲蓄另一部分族群——低所得家庭,隨著物價成長,「新貧族」也增加。民間團體則認為,政府應該從照顧著手。

創世基金會公關暨社資部主任吳昭芬認為,「還是會比較著重在照顧這個面向,希望提供給這些高齡者,能夠讓他們遇到照顧問題的時候,有資源可以去協助。」

專家提醒,想降低負儲蓄金額,不能光靠普發現金。弱勢補助社會福利政策,應重新檢視,尤其部分低所得家庭的經濟戶長,受身體狀況影響,無法投入職場,才拉低所得;呼籲政府該給的福利還是要給,但要找到正確目標,錢也要花在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