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看醫生,是日常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件事,但如果一年求診超過90次就屬於高診次,全台高診次人數去(2023)年突破3.7萬人,創下近年新高。健保署表示,2024年下半年將推展大家醫計畫到社區醫院,希望有效降低高診次人數。
生病看醫生,是日常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件事,如果一年求診超過90次,則被定義為是「高診次」,去年1名中年女性年度求診次數達到859次,高居全台之冠,求診主因多是偏頭痛等症狀。類似這樣的患者,在疫後又逐漸增加,健保署持續啟動輔導計畫。
健保署醫管組長劉林義表示,「患者之所以就醫頻繁,一定有他們的就醫原因,重點就是把原因找出來,跟病人一起合作,看看可以用怎樣的就醫方式減輕病人痛苦。」
健保署指出,近幾年來每年的平均高診次人數為3.5萬人,但去年突破3.7萬創下近年新高。
醫改會指出,關懷政策已經實施十多年,高診次人數仍增加,代表是個訊號,健保署應和國健署合作,針對高診次樣態進行分析,看究竟是疫情延遲就醫,還是純粹逛醫院,甚至是因為身心狀況缺乏整合醫療導致。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指出,「健保署跟國健署應該要跨司署合作,針對高診次就醫狀況,其實也可以縮短示警及關懷介入的時間,不應該等到滿1年後再完整啟動,這樣子相信應該可以有效減少高診次就醫情況。」
醫改會建議,在醫療供應端方面,包括整合性門診、家庭醫師制度以及社區醫療計畫都應該更強化。健保署則表示,歷年措施施行以來成效明顯,尤其自下半年開始,將把大家醫計畫推展到地區醫院,以人為本做整合,可望再降低高診次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