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十大癌症大腸癌列第2 「主動追陽」模式助篩陽民眾就醫

大腸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110年新增個案有1.6萬多人,且大腸癌早期幾乎無症狀,只能透過篩檢才能找到病灶。國健署表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罹患大腸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0到30倍。因此今年6月起和健保署合作,開啟「主動追陽」模式,若篩檢異常將主動追蹤、協助民眾就醫,以降低癌症對患者及家庭的衝擊。

60多歲的林先生今年8月因身體不適到醫院看診,順便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沒想到檢查異常,進一步照大腸鏡後確診為大腸癌第一期。所幸經手術治療後病況已獲得控制,現在回到職場上班,還能跟太太一起開車環島旅行。

大腸癌患者林先生說:「我平常也有規律的在做運動,所以覺得自己也是健康的,那做了篩檢才知道說是屬於陽性的。」

國健署表示,大腸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110年新增個案有1.6萬多人,其中近9成發生於50歲以上民眾,且大腸癌早期幾乎無症狀,只能透過篩檢才能找到病灶。

研究顯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罹患大腸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0到30倍,若超過半年未做大腸鏡,罹癌風險會增加3成,若一直不追蹤、大腸癌死亡率將增加64%。

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秘書長賴正大指出,「接受篩檢因而發現的病患裡面,他的癌症第一期別的比較多,四期的病患比較少。」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醫療服務的提供者,發現他的民眾來這邊是陽性的部分,可以主動把這些民眾再找回來,而且告訴他說,你可能需要做一個進一步的確診。」

國健署強調,大腸癌篩檢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有大腸癌,因此鼓勵50到74歲民眾,每2年可免費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為陽性者,務必到醫院進一步確認,千萬不要錯過黃金治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