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店街購物人潮寥寥無幾,店家坐在店門口無事可做,南韓許多鄉村地區人口外流嚴重,未來恐怕會出現滅村危機。
阿里郎電視台記者李秀珍(音譯)報導,「就算像是京畿道這樣,過去10年唯一人口增長的道,仍然有滅村的危機,今(2023)年初的一份報告顯示,到了在2067年,京畿道31個縣市中,有30個是滅村高風險區。」
南韓政府近期就提出「loconomy」的概念,結合「local」地方和「economy」經濟兩個詞彙,目標要善用地方特色創造經濟收益,讓人口願意回流定居。
以實體商品為例,南韓統計局數據就指出,81.6%的民眾消費過地方生產的商品,近半是向當地商家購買,其中又有8成民眾表示,季節性商品或地方獨有的特殊品項,會吸引他們再次光顧。
京畿研究中心研究員金聖夏(音譯)表示,「人潮湧入並且消費,就算他們不定居在那裡,仍將大大減少地方消失的可能性。」
此外,無形的體驗和活動也具有潛力。近期最成功的案例,是在江原道北部的襄陽郡,那裡原本只是一個小漁村,藉由推廣衝浪活動,吸引愈來愈多遊客,去年造訪人次達到47萬人,經濟效益是2019年的近3倍。
阿里郎電視台記者李秀珍(音譯)報導,「其他地方如仁川這裡的郊區,就主打當地特殊的氛圍,來振興地方經濟。」
仁川開港路是近期熱門的打卡景點之一,漫步在街道上,能感受到日本、美國和中國文化交織出的多元文化氣氛,這裡自1883年仁川開放港口後,逐漸由興盛走向沒落,當地團體就利用在地保留下來的許多歷史建築和景觀,推出復古旅遊吸引遊客。
開港專案負責人李章佶(音譯)指出,「我相信一旦改善開港的經濟,讓老店家能賺到錢,他們就會把事業傳給孩子,周邊地區的歷史就能傳承下去。」
小商店店主俊正元(音譯)提及,「首爾的民眾造訪開港時發現我的店之後,就下了訂單。」
經由社群媒體大量傳播,這些地方特色受到愈來愈多遊客矚目,促使外來消費提升在地經濟,南韓偏遠地區試圖走出新的道路,對抗滅村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