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複合型輔助教材衍生消費糾紛。台中一位新住民范小姐購買數位複合型輔助教材想退貨被拒,認為是自己中文能力不佳,遭廠商欺騙簽約;16日她出面指控,希望其它人別受騙。
越南籍新住民范小姐數度哽咽落淚,因為她在2021年9月為孩子購買某教育集團推銷的高中線上教材,總計13萬5000元,標榜可分期付款。但簽約1個月後范小姐收到契約書,因為覺得不適用想要退費被拒絕,向消保會申請調解後,隨即收到廠商寄來的強制執行通知,因而向民代求助。
消費者范小姐指出,「陸續打電話給王姓業務,想拜託她幫忙解約,但她有時候說在山上,不然就說在開會,後來她就說這不能退。」
范小姐表示,自己來台20年,雖然國語表達無礙,但中文識別能力仍然欠佳,教材業務員讓她簽下契約,其中包含向銀行借貸的文件,讓她深感被騙。
根據行政院消保處統計,類似的數位複合型輔助教材, 2016年起每年有超過100件消費爭議,教材業者常以弱勢家庭為行銷對象,教育部正研擬定型化契約。
教育部國教署終身司副司長顏寶月表示,「訂定他什麼時候要收費、什麼時候交付教材、什麼時候可以退費,這些機制在契約書裡,都有提醒業者以及我們消費者必須注意類似的事項。」
台中市主任消保官康馨壬也指出,「即使簽了也沒關係,可把握7日猶豫期,從你收到貨第2天開始起算。」
台中市消保官提醒,消費者一定要把握消保法中「7日猶豫期」可無條件退貨,且最好寄發書面存證信函,或保留與廠商的簡訊、line對話,就能獲得法律保障。該教育集團廠商電話未接通,范小姐後續將求助法扶律師,與教材廠商展開訴訟,並呼籲教育部定型化契約,能夠提供多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