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起,《驗光人員法》通過之後,驗光師及驗光生已是台灣醫事人員之一,必須通過國家考試才能替民眾驗光。驗光師公會表示,儘管社會對驗光師還不太熟習,但其實驗光是很專門的技術,除了可以協助身障者精準配鏡,也可透過醫材來幫助「兒少視力保健」。
圓弧設備儀器,透過多角度量測,紀錄下瞳孔中心與鏡片距離,讓眼鏡配戴起來更舒適。隨著驗配器材不斷精進,搭配驗光師執業驗配,很多民眾都有感。
民眾表示,「(沒驗光師)戴著會頭暈之類的。」認為有驗光師還是差很多。
也有民眾指出,「沒有執照的可能也是會基本驗光,但是有(執照)的就是,他們操作機器可能會比較專業一點。」
2016年起《驗光人員法》通過後,必須由通過高考的驗光師,或是普考合格的驗光生,來替民眾驗光。而驗光師還能以儀器和專業知識,來協助聽障或是身障者配鏡。
驗光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群宸說明,「可能必須利用一些比較高階的設備,或者說有一些像手持式的設備,利用跟他互動的過程,並不是在檢查驗光,就是說我跟你在互動,然後請他熟悉的家長或社工在後面陪伴著他。然後我們在這短暫的時間內,去儘量擷取到我們需要的數據。」
目前法令限縮,驗光師不得對6歲以下兒童驗光,15歲以下兒少也要在眼科醫師指導下才能執行。驗光師公會建議政府可以適度鬆綁,讓驗光師透過新興隱形眼鏡等醫材,以及對度數掌握的專業,來協助兒少控制近視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