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抗旱 中國推廣成新主食來源

華人社會自古以米、麵為主食,不過近年來中國政府正大力推動讓馬鈴薯,也就是當地俗稱的土豆,成為餐桌上的新主食來源。

陝西農民土豆姐姐,電視上高唱陝北山歌賣土豆,搭上政策順風車,很快打造出馬鈴薯與相關加工食品王國。中國人吃米麵長大,多數人吃不慣也不喜歡馬鈴薯。不過情況正在改變。來到有馬鈴薯之鄉稱號的山東滕州,產業風風火火,農民劉先生十年前察覺風向,放棄種菜,全面改種馬鈴薯,現在一年收穫上千噸,得雇用兩百名工人,才來得及收成。

農民劉先生說:「我們響應國家的號召,我現在吃馬鈴薯比米還多,自己種自己賣,滕州成馬鈴薯集散中心,聚集上千賣家。」


滕州市區成為批發集散中心,聚集上千個賣家,一車車碩大豐滿的馬鈴薯,等著發往全國各地。

馬鈴薯賣家說:「這些是最棒的馬鈴薯。」

為什麼重視馬鈴薯,因為它好種產量大,耐乾旱,灌溉用水只需稻米的四分之一,耐貧瘠土壤,對颳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有較強的抵抗力,十七世紀葡萄牙人引進以來,馬鈴薯在缺水的西北地區早已經是重要經濟作物。

在中國飲食習慣中,馬鈴薯多半是入菜而非主食,如今要拿來大量做成饅頭麵條,跟白米,小麥,和玉米等三大主食分庭抗禮,的確需要時間適應,但也是氣候環境變遷挑戰下,國家確保糧食安全的必須。

中國透過官方媒體,強打各種馬鈴薯食譜,甚至打算送馬鈴薯上太空去種植,首都北京,馬鈴薯餐廳悄悄攻佔年輕人的資訊網,成為用餐新去處。煎炒煮炸,還有麵條入菜,主廚挖空心思找新花樣。

馬鈴薯餐廳主廚表示:「我們想慢慢改變中國人的習慣,習慣以馬鈴薯為主糧。」

馬鈴薯餐廳顧客說:「我喜歡馬鈴薯做的麵。」還有人說:「米跟土豆相比,我更喜歡吃土豆。」

馬先生開的馬鈴薯餐廳展店快速,今年以來已經開設四家分店,政策支持下,前途相對有保障。當局剩下的最大挑戰,就是說服廣大市場消費者,在自家餐桌上,為馬鈴薯產品保留更多空間。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