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以來,以外銷為導向的台灣經濟,在遇到大陸的吸金之後,面臨了向東或向西的困局。兩岸的經濟依賴,對台灣的經濟與主體性,是有利還是不利?明天的系列報導,將為您進一步分析。在1941年發生的珍珠港事件,即將在今年底屆滿六十週年。 現在有一部以珍珠港事件為背景的美國電影,已經在美國上映。這部電影引發美國民眾對這段歷史事件的討論。發生在1941年12月7號的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可以說是美國海軍有史以來傷亡最為慘重的一次戰役,而美國迪士尼電影公司則是打算在五月底的美國國殤日,推出一部以珍珠港事件作為背景的影片。 許多親身經歷珍珠港事件的退伍老兵與生還者,在看過試片後,卻對片中描述日軍侵略行動不夠忠於史實感到不滿,並且認為片商為了將電影打入日本市場,而刻意淡化了日軍的侵略形象,因此也連帶地引發了各界對於珍珠港事件的廣泛討論。相反地,也有一些人認為,歷史電影本來就不等於歷史,為了劇情需要而與史實略有出入,並不需要太過認真來看待。 無獨有偶地,日本在這個月12號,也上映了一部以二次大戰為背景,名為『自由』的電影,但是由於片中在印尼作戰的日軍,被塑造成二次大戰末期,幫助印尼人抵抗荷蘭殖民統治的英雄角色,因此也遭受到不少的批評。這兩部電影接連上映,代表著二次大戰的舊傷口,又再一次地被揭開,同時也再度突顯了對於戰爭不同詮釋的對立,而電影中日軍截然不同的侵略者與英雄角色,也讓許多美籍日本人擔心,美國國內是否會因此而再度升起反日情緒。軍截然天
「珍珠港」電影首映 引發史實爭議
發布時間: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