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農民控政府治水失靈 批水庫排砂釀急水溪淤積

台南白河的農民北上指控政府治水失靈,指出前瞻計畫白河水庫排砂工程以及多年不當清淤,導致急水溪中下游嚴重淤積。而今(2025)年豪大雨接連來襲,沿岸農地、道路發生淹水,甚至有民宅受損,錯誤的治水計畫和清淤不作為,讓當地簡直要變成馬太鞍溪第2。

去年7月凱米颱風來襲,台南白河農民緊急拍下畫面,搖晃畫面中顯示急水溪水位暴漲,漫流到河岸旁的民宅與農田,而颱風過後農民的部分農地被沖刷流失,其他河段更出現泥砂淤積,直到今年10月都還沒處理掉。

白河農民張令騰質疑,「那為什麼是犧牲我們農地當作是免費的滯洪池?我們已經保護了下游40年以上,那你們為什麼還要繼續犧牲我們農民呢?」

農民不滿急水溪治理計畫把他們的農地當作天然滯洪或緩衝區。在附近種植綠竹筍的農民張國楨指出,白河水庫不當排砂加上長年不清淤並堆置土砂,導致他5公頃農地過去產值超過500萬元,現在不到以往十分之一。

白河農民張國楨指出,「他竟然發公文給立法委員說急水溪整治要到100%完成了,這個騙很大喔。」

環團指出,急水溪河床淤積嚴重,其中前瞻預算編列10多億的白河水庫排砂計畫卻造成農損,簡直要成為「馬太鞍溪第2」。

台灣水資源聯盟理事長陳椒華呼籲,「要停止繞庫排砂,重新檢討。」

水利署強調,沒有白河水庫這些土砂也會流向下游,但會加大疏濬量。

水利署副總工程司陳春宏回應,「疏濬的砂比排的砂還多,未來就是在河道上加大我們疏濬的量,來維持整個集水區的通洪。」

水利署第5河川分署表示,確實遭遇清淤的土方去化比較困難,目前已經在處理用地,預計花5年完成34公頃用地來分批去化土砂,現在也都會透過空拍機來監控哪些河段的淤積比較嚴重,會優先來處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