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連假烤肉等因素,豬肉需求大增,原本每公斤回穩到雙位數的豬價,再次回升到百元,引發討論。對此養豬協會強調,因為小豬藍耳病、下痢等疾病影響,導致豬隻育成率不佳,百元豬價合情合理並非哄抬。
中秋佳節民眾烤肉同歡,導致肉品需求大增,豬肉價格也再次升高。事實上,端午節期間豬肉每公斤飆破百元,後來因為豪雨災情、豬隻育成等因素上升至約105元,9月中旬豬價一度回穩至95元的雙位數,結果現在又回升到接近百元。
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說:「百元的豬價大概賺3成吧,養100隻豬死去50隻,下痢又死,他的本錢上百元呀,死少一點的才會賺錢,百元正常啦。」
養豬協會強調,因為小豬的藍耳病、下痢等疾病影響,導致豬隻育成率不佳,百元豬價其實合情合理,並非哄抬。此外,像是飼養成本不斷上漲,也影響到豬價。
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王翰聰指出,「進口的原料較昂貴的時候,如果要拿本土的原料,或是要取代那一個原料,我們在體外實驗已經做完以後,調整就可以知道,這樣餵完以後消化率比較好、效果有比較好,就可以拿去替代原來的飼料,把成本降下來。」
學者提出以更換飼料等科技化養豬方式,降低飼養成本的作法,供豬農參考。而養豬協會則強調, 疾病影響育成率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豬農,希望產官學界能通力合作找出解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