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水成功改道 避免再流入市區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釀災後,水利署昨(29)日成功將馬太鞍溪的水流改道,避免溪水再流入市區,提升災後重建效率。由於這次馬太鞍溪堤防出現2860公尺的大範圍破口,水利署加派人力機具,正在打造有3層防線、3公尺高的臨時土堤,要力拚在中秋節前完成。中央也公布,如果24小時累計雨量達100毫米 ,就會啟動堰塞湖警報發布程序。

多台怪手不斷往太空包裡填入砂石,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釀災1週後,透過公視空拍鏡頭,可以看到馬太鞍溪第一道防線土堤的堆置工作 正在加緊進行中,181部重型機具以及310名人力總動員。

因為堰塞湖溢流後,大量泥沙沖毀馬太鞍溪2860公尺堤防,雖然29日馬太鞍溪水流已成功改道,溪水不會再進入市區,但接下來可能還有颱風生成,以及東北季風帶來降雨,水利署力拚在中秋節前完成3公尺高的臨時土堤。

經濟部水利署長林元鵬表示,「經過滾壓機夯實過的一個臨時的堤防,大概有3公尺高,那另外看到這個白色就是我們太空包,大概每一個是1噸 ,另外最接近河道就是我們的鼎塊,所以這一道土堤,原則上希望在未來的8到10天,我們積極來趕快完成。」

而堰塞湖壩體部分,蓄水量略降為595萬立方公尺,湖水持續少量流出,狀況相對穩定;但下游土砂仍淤積嚴重,水利署擴大疏濬中,因此維持紅色警戒。中央也公布最新的堰塞湖警戒發布機制。

農業部林保署分署長黃群策指出,「在24小時內,發生累計雨量超過100mm的時候,或是河道水位異常,我們將會發布海嘯警報發布的程序。」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光一條馬太鞍溪,其實就是中央兩個部、三個署在管,那當然這是我們在《災害防救法》設計上,一個很先天的一個弱點,我們應該很認真地來思考,我們要不要一個防災的專責單位。」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則提出,當前的災害都是複合式災害,呼籲政府應思考修正《災防法》、成立專責單位「防災總署」,避免各部會權責造成多頭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