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拆彈小組已百年歷史 每年銷毀2百噸彈藥

比利時從中世紀以來歷經多場戰役,拿破崙戰敗的滑鐵盧就在比利時,而兩次大戰期間也受到戰火波及,境內遺留下大量的未爆彈。比利時陸軍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成立了專業的爆裂物拆除小組,至今仍然持續在協助移除各地的未爆彈,每年銷毀的彈藥重達200多噸。由於拆彈經驗豐富,小組也接獲其他國家的委託,協助處理毒氣彈和砲彈。

拆彈人員小心翼翼拿起包覆塵土的彈藥,並放到後車箱的沙箱裡。成立於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比利時陸軍爆裂物拆除小組,協助搜查並移除未爆彈藥的服務,累積百年的經驗。

過去戰爭最常集中的西部邊境城市、伊普爾以北的蘭格馬克-波爾卡佩勒鎮,就是拆除小組的主要據點。拆除小組在周邊地區發現許多未爆彈,一旦檢查發現這些彈藥還含有爆裂物質,在評估許可的情況下,就會進行引爆。

比利時爆裂物拆除服務部公關負責人卡勒布表示,「這裡曾經發生過許多戰役,許多彈藥被發射、遺留或棄置,因此我們每天都能發現它們。多年來我們每年大約接獲3000至3500個移除彈藥的案例,我們可以說約70%的案例來自波爾卡佩勒或伊普爾周邊。」

比利時西北部地區是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數十萬名士兵在這裡陣亡,同時遺留下大批彈藥,通常在農耕和建築施工時被人發現。

拆彈部門除了主動進行偵測,每年還會接到各地通報,協助農民或工地清除彈藥。根據拆彈部門統計,每年銷毀的未爆彈最多可重達250噸。

卡勒布指出,「在比利時能找到的最大裝置是炸彈,我們曾經發現過重達2000磅、甚至更重的炸彈,不過這種情況變得越來越少見。在比利時,我們平均每月會發現一枚炸彈,一般來說,這些炸彈的重量大約是500到1000磅,這樣的規模仍在可控範圍內。」

比利時拆彈小組的工作充滿風險,他們發現的彈藥中,約有6成含有炸藥成分,其中1到3成含有有毒物質,拆彈小組藉由X光和中子光譜儀進行成分偵測,再決定如何處理這些彈藥。

由於拆彈小組經驗豐富,也經常接受其他國家的委託,他們處理過荷蘭的有毒彈藥、協助挪威拆除炸彈。歐亞非3大洲都有拆彈小組停留的痕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