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號颱風有機會在5月生成,位在菲律賓東南方外海的熱帶擾動,未來可能成為熱帶性低氣壓後,再發展成今(2025)年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第1個颱風,氣象署表示5月颱並不罕見。而天氣風險公司則指出,一旦成颱,可能採取「轉向型」路徑移動。
大台北一早下雨又降溫,受鋒面通過及東北季風增強,中部以北以及北部東半部地區都有較大雨勢,低溫也降到19°C左右。氣象署提醒,一直到週三(30日)清晨都要留意早晚偏涼。
氣象署預報員趙竑指出,「因為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在北部、東半部地區,早晚的時候在28號、29號甚至到30號的清晨都還是比較偏涼。」
週四起又會再有一波鋒面影響台灣,持續到週六。天氣風險公司分析,雖然目前氣象署定義5到6月為梅雨季,但帶來較大雨勢的「梅雨鋒面」,通常是在西南風建立之後,因此,影響比較大的劇烈梅雨鋒面,大約會落在5月中旬後。
而目前在菲律賓東南方海面上的擾動有發展條件,若最終發展為颱風,有可能是「轉向型」路徑,但目前都還充滿變數。
前氣象聯隊長林得恩分析,「應該會在5月1日的前後,強度就會明顯的繼續增強,後續它會沿著環境的駛流場導引,採拋物線方式遠離,一直會朝著日本的南方海域進行。」
專家指出,初步評估未來對台灣無直接影響,但由於時間尚久,各國模式也持續調整,路徑分歧、預報變數大,要持續追蹤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