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有1.3萬家便利超商,密度非常高,環保團體與全家合作進行調查,超過6成的民眾到超商還是會拿網袋、杯套、吸管等一次性用品,另外垃圾分類也常常做得不太正確,錯把餐盒當成一般垃圾丟掉,卻又把無法回收的發票,丟入資源回收桶。
國內超過1.3萬家超商,每1700多人就有一家,密度僅次南韓。享受便利,大家的消費行為夠環保嗎?
Re-think重新思考環教協會調查,其實高達63%民眾會索取餐具、吸管等一次性用品,然後錯把電子發票當成資源回收物,卻把可回收的餐盒丟進一般垃圾。
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執行長黃之揚指出,「通常是吃過餐食,他們可能覺得比較油、比較髒,然後因為超商是一個非常快速流通的場域,所以他們可能也不太會有清潔這個行為,然後就會直接一般垃圾丟棄,所以大概只有45%的正確率。」
為了提升回收率,環團與超商合作,加強在托盤宣導,丟垃圾時有更明確指引。協力調查的學者認為,民眾知道要做環保,回收卻做不精確,顯示知行有落差,適時引導有必要。
台師大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表示,「在無痛的情況之下知道一些訊息,所以呢,明確的圖像式引導,或是說一個很簡單的口號,我覺得那個效果會更好一點。」
透過新宣傳,消費者進入超商購買餐盒、坐下來吃、再到丟棄,會被多次提醒:餐盒丟資源回收等資訊,最後一哩路則在新式垃圾桶完成。
全家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是部長吳采樺指出,「消費者在他產品的最後一哩路,也就是他丟對垃圾,做好回收的這件事情上,我們也可以做更多的宣導。」
超商表示,也推動源頭減量,鮮食包裝原本上下蓋都用塑膠材質,現在改用平口封,部分便當盒也改成紙質,減少400噸塑膠使用,將來自有品牌的飲料也要朝向輕量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