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60年代以前,在台灣西半部淡水環境常見的赤腹游蛇,近50年來因為棲地消失、農藥污染等因素,在新竹以南消失殆盡,全台可能剩不到500隻,林業保育署今(2)日正式公告提升牠的保育等級,改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跟台灣黑熊與石虎同等級。
背部棕黑色、腹部及身側橘紅色、搭配黑色條紋,牠就是赤腹游蛇,民國60年代前,在西半部淡水環境很常見,不過林業署98年起委託調查,發現新竹以南族群早已消失殆盡,北部殘存族群也岌岌可危,因此決定要提升牠的保育等級。
農業部林保署保育管理科長高雋表示,「族群數量的消失的狀況是非常非常快,近年也發現就是這些埤塘還有水域,不管是農耕的關係或是開發的關係,所以動物棲地有整個消失,全台我們估計可能不到500隻。」
目前赤腹游蛇的野生族群是第5級「侷限分布」,族群數量也是非常稀少,所面臨的威脅,也是10年內棲地喪失大於75%,因此將其從「珍貴稀有」改列「瀕臨絕種」,與台灣黑熊、石虎等級一樣。
事實上林業保育署從去(2023)年也開始積極搶救,救到的蛇都送往台北市立動物園。
臺北市立動物園保育研究中心輔導員陳賜隆說:「龍潭那邊開發有一些牠原本棲息的地方就被破壞,野外抓來是15條,水質算是要特別注意,就是要維持乾淨一點。」
在陽明山的水芋田還有機會看到赤腹游蛇身影,林業保育署也推動生態服務給付,由政府提供「生態薪水」給協助保育的農民與在地居民。農地面積在0.01公頃以上,維持蓄水、不用除草劑農藥,每人每公頃最高核發3萬元,目前包括北市北投區湖田里、桃園龍潭都有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