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寶林案死者遺體檢出「米酵菌酸」 目前累計18例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擴大,目前已累計18例。衛福部昨(28)晚緊急召開記者會,公布在死者遺體檢出「米酵菌酸」,成為全台首例。針對有聲音質疑中央處理慢半拍,食藥署署長吳秀梅也說明事件時序。為了避免地方和中央通報案例不同調,未來也會統一由衛福部,在每日早上10時公布個案數。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說明,「從其中一個解剖的檢體,在血液裡面我們有驗出所謂的米酵菌酸。」

28日晚間緊急加開記者會,因為在寶林案首位死者遺體驗出「米酵菌酸」,成為台灣首例米酵菌酸中毒致死案例。

面對質疑中央處理慢半拍的聲浪,食藥署也說明事件時序。

食藥署長吳秀梅表示,「3/25是我們食藥署主動問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就是跟他確認(情形),3/26到寶林茶室這邊的時候,我們抽驗了有粿條、調味醬等等,在現場所看到的很多的食材,一共有35件。」

衛福部也說明,截至28日下午5時,個案統計累計18例,已有2人死亡。

除了解剖、下週米酵菌酸標準品到貨,屆時所有能蒐集到的食材,包括供應商都會去檢驗。

只是米酵菌酸毒性猛烈,專家示警、只要極少量的1.5毫克就可能致命。

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說明,「每經過約4天多,它的量會減少一半,所以在病患的身上還可以測得到,因此很快速地在數個小時到1天內就造成了死亡、發病。整個死亡率在過去的文獻裡面,從30%到100%。」

米酵菌酸在22到33°C環境中會快速增加,誤食可能會出現頭暈嘔吐腹痛,嚴重影響肝腎也無法被移除或破壞,因此食藥署也呼籲,別吃長期存放在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由於地方中央公布的個案常常不同調,衛福部也宣布統一窗口疾管署,在每天早上10時公佈個案數。

王必勝提及,「如果它中間有進程比較快,或突然很多個案的時候,其實我們也不排除在下午也再公布一次。」

王必勝也強調,目前驗出的並不是最後結果,因為民眾很關心,所以把知道的結果先公布,最後結果還是要經由檢察官的綜合判斷,再做一併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