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阿薩姆邦東北部,鬥鳥這項傳統從18世紀就開始,每年1月都會吸引大批民眾參與、圍觀,然而這項傳統因為虐待動物太慘忍,在2015年被印度最高法院下令禁止,如今時隔8年,禁令再度被推翻,引發動保爭議。
鳥兒拍打翅膀互相攻擊吸引大批民眾圍觀,這是印度阿薩姆邦東北部哈若市的鬥鳥比賽,這些被捕獲的野生鳥兒會在被餓得發狂後,被餵食香料混合物,包括大麻、肉桂、丁香,鳥兒只要在3至4步內壓倒對方就算勝出。
鬥鳥民眾比斯瓦斯表示,「這是國王時代就留下的比賽,從辛格國王統治時期以來,這項比賽就在馬頭明王廟舉行,我的祖父、父輩都曾參加鬥鳥,我現在也遵循這項傳統。」
據傳這項鬥鳥傳統從18世紀開始,後來變成當地每年1月的傳統活動,不過直到2015年,阿薩姆邦最高法院認定鬥鳥行為太過殘忍,下令禁止,鬥鳥比賽才在當地沉寂了8年。
如今這項禁令在印度教祭司的遊說下,再度被推翻,不過當局規定比賽主辦方必須嚴格遵守方針,採取對動物更友善的做法,像是過去輸掉的鳥兒會被剪掉頭冠,用來禁止牠們再度參賽,但現在改成在尾巴的羽毛上以墨汁標誌,又或是主辦方必須在比賽結束後,確保鳥兒健康完好地回歸大自然。
不過動保團體對於鬥鳥禁令的解除相當不滿,認為故意刺激動物並強迫牠們去戰鬥,對動物們造成極大壓力和痛苦,在現代文明社會不應該存在這種不人道的活動,動保團體也擔憂鬥鳥比賽會影響到野生鳥類的數量,就怕導致物種瀕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