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中元迎斗燈169年 北管拚陣頭傳承文化

今仔日舊曆7月13是基隆中元祭迎斗燈的日子。是七月半放水燈進前的大活動。基隆中元祭已經有169年的歷史。逐年由無仝姓宗親會主普,每一个宗親會,攏有家己的斗燈,是īn的精神代表。(此則新聞標題、導言、內文皆為臺語文。)

每年基隆中元祭,舊曆7月13這工會舉辦的「迎斗燈」儀式,都會在基隆港田寮河邊舉辦。基隆每個姓氏宗親會,都會有自己的斗燈,斗燈也是「姓氏血緣」的精神象徵,今年「迎斗燈」輪到「郭姓宗親會」來擔任主普。

基隆聚樂社總幹事蔡紋堯講,「漳泉相拍造成真大的死傷,地方士紳建議講,以陣頭賽拳頭」

基隆得意堂隊長林家仲講,「兩爿的交接陣,交接陣,雙方的頭人握手,代表講已經融合,逐家就親像兄弟仔仝款,就袂親像往過有一寡糾紛,相拍啊,有的無的。」

「迎斗燈」是7月15、基隆中元「放水燈」遊行之前的活動,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基隆北管樂「得意堂」、「聚樂社」兩派用音樂比並,用音樂輸贏,至於斗燈就是傳統祭典當中的工藝品。

基隆市文化局副局長李添慶表示,「就咱的宗親會來講,代表īn規个傳承,佮祖先到這馬拍拚的,特別是有真濟宗親會的斗燈,攏是真幼路精美的工藝作品。」

基隆得意堂表示,斗燈每年都要回到慶安宮充電加持,才能保佑姓氏宗親都平安,也讓民眾了解,先民的智慧「以血緣代替地緣」、「以拼陣頭代替打破頭」,族群融合、團結一致的重要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