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攔水灌溉 籠仔笱傳統手藝面臨失傳

七十年前雲林縣林內鄉烏塗村民,以手工編織的籠仔笱,攔濁水溪水灌溉,種出好吃的濁水米與芋頭,怕籠仔笱的傳統手藝失傳,在地民眾找老輩來做竹笱記錄下來。 將竹子做排列,再透過村民手工綁緊,編作外型像金字塔形狀,這叫做籠仔笱,又稱竹笱,過去因為水利工程不像現代發達,雲林林內鄉烏塗村民,會將石頭裝進竹笱內,橫放在溪底擋水,才能引水到村內灌溉農作物。 ==林內烏塗村長 曾勝棋== 每一年早期沒有怪手 沒機器都是用(人工) 疊石頭做(工程) 但做有時候沒辦法固定 所以我們村民 才會衍生來綁笱 不過隨著水利設施進步,籠仔笱早就被取代,會做竹笱的村民也僅剩6、7人,為了要讓後代也能了解過去竹笱製程方法和用途,烏塗社區請老村民做給學生看,並全程拍照、攝影並畫出設計圖,要來做技術保存。 ==烏塗鄉村民== 我們早期在做 一座做到好 一天可以做六座 從頭到尾的尺寸要合 所以說要事先畫圖 從上面到下面的尺寸要寫好 做起來整座才不會鬆掉 ==林內民生國小學生== 把一些竹子塞裡面 再一層一層把它套住 再把石頭裝進去後 把它封住裡面 當地村民就說,竹笱還有分兩個形狀在不同季節來使用,底座方型的適合秋冬季節來擋淺水,至於底座圓形的因為方便堆疊,適合在夏天汛期擋大水,雖然現在都已經沒在使用,但卻是烏塗村特有文化,也希望透過展示,讓跟多人看到過去先人的智慧。 記者王威雄 雲林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