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如歌的行板" 呈現瘂弦生命故事

繼續要來看的是紀錄片「如歌的行板」,以詩人瘂弦的作品和人生經歷,獲得2015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1964年,詩人瘂弦寫下「如歌的行板」,充滿畫面性、又自然生動的描繪,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1932年出生在河南省的瘂弦,本名王慶麟,從小在父母薰陶下,愛上文學。經歷過戰爭年代,隨國民政府來台,身上唯一帶的,就是一本詩集。 ==詩人 瘂弦== 政府覺得要撤退南遷 所以我在路上 很奇怪 父母的照片沒帶 帶了一本詩集 我最喜歡的 何其芳的預言 這本詩集 來到台灣後,瘂弦在因緣際會下,和張默、洛夫倆人,發行「創世紀」詩刊,詩壇「鐵三角」更被傳為佳話。 ==詩人 瘂弦== 創世紀的開始 這是張默跟洛夫的想法 我參加得比較晚 ==詩人 張默== 老實說 一個詩刊 能辦60年 我們當初也想不到 而1953年到1965年的這12年間,瘂弦寫出80多首詩,作品至今屹立文壇不朽。到了1980年代,他更擔任報社的副刊主編,用創新思維,開啟國內對於國際文壇的關注度。 ==作家 陳義芝 vs 詩人 瘂弦== 那個年代 台灣的 閱讀的資訊非常閉鎖 (對) 你今天再來 今天出版這麼發達 (對) 不怎麼特別 (對) 但是當年 是很了不得的 戰亂時代的別離、戒嚴時期的紛擾,甚至是打開台灣文壇的新風貌,一路走來,瘂弦認為生命裡,最重要的還是「詩」。紀錄片「如歌的行板」忠實呈現瘂弦傳奇的生命故事,透過作家、藝術家的分享以及瘂弦本人的回憶,為文壇歷史留下紀錄。 記者 綜合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