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叫他小黑蚊,但他其實不是蚊子,學名叫做「台灣鋏蠓」,被他叮一口,不但皮膚又紅又腫,還會奇癢無比。但小黑蚊就算再厲害,還是有他的罩門,國科會研究發現、一種紅藜甲醇萃取液、對趕跑小黑蚊有不錯的效果。 小男孩被小黑蚊叮了一口,整個下嘴唇,腫的跟香腸一樣,小小一隻長不到1.4毫米的小黑蚊,卻像牠的綽號小金剛一樣,威力無窮,被咬到奇癢難耐,不過學者說,其實小黑蚊不是蚊子,而叫做台灣鋏蠓,1913年由日本昆蟲學家在台中發現,短短的二、三十年,小黑蚊危害範圍已經遍佈全台,中南部花蓮受害最嚴重,學者研究發現,人為散播讓小黑蚊遊遍台灣,山地、高山都有它的蹤跡。 雌的小黑蚊因為產卵需求,只要聞到人的氣味,就會起飛找到目標叮人吸血,不過教授笑說,小黑蚊像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上班族,太黑、太冷牠都不太活動。 由於小黑蚊的咬人兇器,很短不到2毫米,而且前尖後粗,所以只要一般長衣長褲就可以有效防護,但是絲襪因為具有彈性,雌蟲還是可以用頭部力量突破重圍成功吸血,目前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原住民食物紅藜甲醇萃取液,有不錯的防護效果,至於市面上大多數的防蚊液,學者認為,大多只有三分鐘的防蚊效果。記者陳姝君徐啟峰台北報導。
綽號小金剛 小黑蚊本名台灣鋏蠓
發布時間: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