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頂潰決造成嚴重災情,這座湖是在7月下旬,林保署透過衛星掌握形成,一開始面積18公頃,到潰決前夕已達140公頃,相關單位成立應變小組,啟動空勘和風險初評,9月22日因應颱風造成的豪雨啟動預防性疏散。有外界聲音質疑,為何這近2個月以來,都沒有進行爆破或工程引流呢?有學者指出,堰塞湖位處偏僻,重機具不易到達,另外爆破風險過大,最後認為撤離居民最可行。
一片光禿禿,500公頃的崩塌地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林保署透過7月25日衛星影像掌握,湖面18公頃,近兩個月來越來越大,在潰決前來到140公頃,蓄水量9100萬噸,相當一座南化水庫,約3.64萬個游泳池水量。
外界質疑,難道一開始不能先用炸藥,把水引流掉嗎?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認為,「不可能、不可能,你爆破的話,你這樣大的炸藥,會造成更多我們沒有辦法控制的狀況。」
2週前,水利工程專家、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接到現任部長劉世芳邀請,召集學者專家討論因應,李鴻源直言炸山不是選項。
台大土木系教授游景雲表示,當初評估工程引流不可行,認為應撤離居民,不只撤離馬太鞍溪兩岸,更要擴大範圍,包括後來災情嚴重的光復鄉。
游景雲指出,「那大部分的居民都有照我們的建議做撤離,目前的災情看來,就是沒有完成撤離的人,都在我們當初提醒的熱點裡面。」
雖建議應全數撤離,此次仍傳出傷亡,李鴻源前部長則認為,若沒事先撤離更慘。
李鴻源表示,「疏散了大概7、8千個人,當然還造成了一些傷亡,但是我們就想,要是沒做這樣的一個疏散,那後果恐怕就不堪想像。」
也有聲音質疑,雖有撤離,但沒有整合堤防之外的第二道防線或設置緩衝區,才導致淹水嚴重。但水利署指出,此次通洪流量,足足高出河道設計標準4倍之多。
經濟部水利署組長李榮富說:「洪峰的這個量值實在太大了,而且那個水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所以遇到這麼大的一個洪峰跟水勢的時候,是抵擋不住的。」
預估累積雨量足以讓堰塞湖溢流,林保署在潰決前一天22日上午發布紅色警戒,請花蓮縣府「強制」疏散撤離受影響居民約1800戶。而截至24日統計,縣府共撤離328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