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事態宣言
-
日本九月底解除緊急事態 東京都單日82人確診創今年新低
|全球日本在9月底解除全國防疫緊急事態宣言後,配合疫苗注射與相關防疫措施,疫情持續降溫。9日的全國單日新增確診人數為777人,其中東京都新增案例為82人,創下今年以來的新低。不過衛生單位還是不敢掉以輕心,持續對可能出現群聚的地方,特別是居酒屋等夜間活動場所,進行防疫宣導。
-
東京奧運》單日確診連日破千 日本民眾憂防疫政策
|全球目前日本仍維持緊急事態宣言,尤其東京都,連續幾天單日確診數破千人,不少日本民眾,對於政府防疫仍然信心不足,尤其各國文化不同下,入境後會不會遵守防疫規範。
-
東京第四度頒布緊急事態宣言 奧運首都圈場館將不開放觀眾進場
|全球日本東京第四度頒布緊急事態宣言,從7月12日將一直持續到8月22日,也代表東京奧運將在嚴格的防疫措施下進行。日本政府在昨晚的五方視訊會談決議,首都圈的賽事將史無前例不開放觀眾進場;至於其他地區的賽事,則將和各地政府協調後再做決定。
-
疫情升溫 日4度發布東京緊急事態宣言
|全球日本東京疫情持續升溫,當局在7日晚間,確定將對東京都發布第四次緊急事態宣言,期限到8月22日,這也意味著,東京奧運將會在緊急事態下開幕。東京都昨天新增920例確診,是在今年5月13日新增1010例後,睽違兩個月、再度出現單日新增超過900例;根據NHK報導,因為東京都疫情快速升溫,當局決定轉為強化防疫的對策,從今天開始進入第四次緊急事態。另外各國東奧選手,陸續抵達日本,日本的奧運選手,也正式成團,
-
東奧倒數系列報導》停辦怒火燒向日本選手 抗癌女泳士池江璃花子勇敢回應
|全球「陛下(日本天皇)對目前的新冠疫情非常擔憂,我能『體會』到,陛下擔心東京奧運和帕運將導致疫情擴大。」6月24日,日本宮內廳(掌管與皇室相關事務)廳長西村泰彥一段談話,宛如一發震撼彈,在日本政壇掀起軒然大波。1964年東京奧運、1972年札幌冬奧、1998年長野冬奧開幕時,都由時任天皇宣布開幕,不難看出「天皇」在歷屆日本奧運會的象徵意義。對於西村泰彥這番「體會」,首相菅義偉和日本奧運大臣丸川珠代都強
-
【更新】立陶宛先前退出17+1合作機制轉向民主夥伴合作 贈台2萬劑AZ疫苗
|政治在美國、日本之後,歐洲國家立陶宛22日宣布,將捐贈台灣2萬劑AZ疫苗,表示熱愛自由的人應該相互照應,預計9月前送達。立陶宛人口數約280萬,先前疫情慘重,累計病例數接近28萬,最近才緩和。由於台灣去年也曾經贈送10萬片口罩,現在台立關係升溫,立陶宛也希望年底能來台設立經貿辦事處。繼美國日本之後,歐洲國家立陶宛22日宣布,將捐贈2萬劑AZ疫苗給台灣,預計在九月前送達,立陶宛總理席莫尼特表示,想送更多
-
日本延長9都道府縣緊急事態宣言 NHK:民眾對疫情疲勞湧外出人潮
|日本針對東京、大阪等9個都道府縣,延長「緊急事態宣言」,迎來首個週末假期,整體疫情略為趨緩。但NHK分析指出,各地鬧區外出人潮,不管白天或夜晚,與過去相比有增加趨勢,疑似民眾已經對疫情疲勞,也埋下隱憂。 日本延長9個都道府縣「緊急事態宣言」後迎來首個週末,5日全國共2652人確診,56人死亡,目前仍有1千1百多人重症。其中東京新增436確診,已連續23天,確診數都比上個禮拜都還要少。不過當
-
大阪單日50死創新高 日本4地緊急事態延至5/31
|日本疫情持續升溫,關西大阪7日單日50人死亡創下新高。日本首相菅義偉,昨晚宣布原訂11日結束的緊急事態宣言延長到5月底,並追加愛知和福岡兩縣,12日起實施緊事態宣言。此外神戶市一家老人保健照護設施,爆發群聚感染,已經造成25名70歲以上長者死亡。 關西疫情升溫,神戶市一家老人保健設施,還發生群聚感染,從4月14日以來,已經有133人確診,其中25名70歲以上的長者死亡。 神戶市健康局副局長熊谷保德
-
東京鐵塔台灣祭因疫情喊卡 主辦單位進口8萬顆鳳梨無處銷
|日本正掀起台灣鳳梨旋風,4月16日起舉行的東京鐵塔台灣祭原訂為期一個月,主辦單位還進口8萬顆金鑽鳳梨要和大家分享,沒想到因為日本疫情延燒,日本政府三度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台灣祭今天也喊卡,讓主辦單位無奈又心急。 買了門票參加東京鐵塔台灣祭還獲贈一顆完整的鳳梨,大家都好開心。正逢台灣鳳梨的盛產季,再加上中國禁止台灣鳳梨,為了加強宣傳台灣鳳梨,為期一個月的台灣祭,主辦單位進口8萬顆金鑽鳳梨與大家分享,卻
-
大阪單日新增確診878人 公路聖火傳遞喊卡
|日本面臨變種病毒擴散,7日新增3451例新冠病毒確診,其中大阪有878人,創下單日新高,導致大阪府內重症病床使用率超過66%。大阪府知事吉村文洋,7日晚間宣布大阪「醫療緊急事態宣言」,並取消府內東奧聖火傳遞活動,要求民眾避免不必要外出。 奧運聖火傳遞7日來到三重縣,還跑上F1一級方程式賽車的鈴鹿賽道;不過原定13到14日,要在大阪府公共道路上進行的聖火傳遞,受到大阪疫情升溫影響,東奧組委會首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