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去年,俄烏開戰前2天,美國率先發起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試圖阻止戰亂,之後世界多國響應制裁至今。但戰爭屆滿1週年之際,俄羅斯統計2022年經濟萎縮幅度僅2.1%,遠小於俄羅斯政府原本預測的10%,失業率3.7%甚至創下歷史新低。制裁還會有效嗎?《公視新聞網》透過數據解析制裁行動最新進展。
俄烏戰事爆發一週年,聯合國大會24日做出反俄決議,以歐美國家為首支持烏克蘭的大幅比數,達成141票比7票的壓倒性勝利結果。但相較去年10月,支持俄羅斯的國家悄悄增加2席,中國、印度等大國依然選擇棄權。這一年,俄烏兩方背後的勢力有什麼變化?各國基於什麼樣的立場挺俄或挺烏?
自從俄羅斯出兵攻打烏克蘭以來,為了呼應歐美國家政府的經濟制裁或是迫於國際壓力,許多國際大廠從跨國飲食連鎖業的麥當勞、星巴克到消費電子和汽車等行業紛紛結束或暫停在俄羅斯的營業。但俄羅斯政府與企業自有對策,透過遊走法律邊緣的「平行輸入」,出得起錢的俄羅斯民眾還是買得到iPhone,吃得到口味相近的麥當勞漢堡。家裡的賓士、現代或福特汽車也是照樣有零件可以維修。
2月24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震驚世界,俄國總統普丁籌備這場侵略戰爭達一年以上,如今觀察俄羅斯當初的一系列動作,更能看清普丁入侵烏克蘭的全盤計畫與開戰準備4階段,而台灣從中能得到哪些警示?
15日俄羅斯國防部釋出撤軍訊息,並附上坦克列隊上運送火車的影片佐證,但有多少士兵撤離,俄方沒有提出數據。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隨後雖對俄羅斯人民溫情喊話,「你們不是我們的敵人」,但他仍表示,撤軍訊息「未經核實」。
英國和俄羅斯的外交關係,因為毒殺間諜事件陷入1991年蘇聯垮台以來的冰點。繼三天前,英國驅逐四位俄羅斯外交官之後,俄羅斯也以牙還牙,19號宣布驅逐四名英國外交人員作為報復。俄羅斯總統蒲亭以"迷你危機"來形容兩國目前的關係,也看好衝突可望化解,但前提是雙方必須尊重彼此權利。 因為俄羅斯拒絕將涉嫌毒殺投誠間諜李維申科的疑犯引渡到英國受審,英國在16號驅逐四位俄羅斯外交官之後,俄羅斯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
俄羅斯和白俄羅斯之間因為天然氣價格談不攏,所導致的能源危機,在31號午夜之前的最後時刻,終於達成協議,並在莫斯科正式簽署合約。根據新的五年合約,俄羅斯賣給白俄羅斯的天然氣,漲幅超過一倍,由於合約條件相當不平等,白俄羅斯又缺乏籌碼對抗,在白俄羅斯境內恐怕還將引起爭議。 白俄羅斯總理席多斯基,在2006年12月31號晚上十一點多,才出現在俄羅斯國營天然氣公司賈斯普洛姆位在首都莫斯科的總部,雙方火速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