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今天新增21056例本土病例、40例死亡。另增4例兒童重症,分別為1例哮吼、3例MIS-C。台北市在12所學校開設兒童疫苗接種站,提供5到11歲兒童BNT、莫德納疫苗1、2劑集中接種,希望趕在開學前提升防疫力。
新冠肺炎變異病毒株BA.4、BA.5持續在國際擴散,有醫師指出,目前新一波全球疫情高潮正在掀起中,確診數都迅速上升,最常見的症狀是「喉嚨痛」,失去嗅覺和味覺不再是這波疫情的指標性症狀,另外也提醒,隨著時間推移,從疫苗和先前感染中所獲得的免疫力會下降,「突破性感染」和「再度感染」還是會發生,二次確診比率增加。
對抗病毒必須有極佳的免疫力,根據臺灣大學實驗林及臺大醫院的研究,長期在森林環境工作可增加人體的自然殺手細胞;專家表示,到森林待個3天,回到都市可以撐1個月,如果被隔離,也可看有關森林的影片,科學證實、也能產生不錯的效果。
指揮中心宣布,今日國內新增確診6萬3964病例,與昨日相較減少2%,中重症增130例,確診個案中增40例死亡,而死亡個案中15例無疫苗接種,中重症個案則有39例從未打疫苗。此外,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第4劑,將於16日起接種。
美國染疫病故人數正式突破100萬大關,美國總統拜登力促國際社會持續對抗疫情。由於最近每日平均約有8.4萬例新增確診,疫情有升溫跡象,專家警告,國會應盡速批准相關預算,否則今年秋冬美國疫情恐怕不樂觀。
美國丹佛市召開醫學研討會,昨(15)日公布紐約一家教學醫院,利用幹細胞移植與臍帶血療法,成功治療愛滋病與血癌的病例。一名64歲婦女同時罹患這兩種罕見疾病,她也成為全球第三位、女性第一位感染愛滋病毒痊癒的患者。
疫情爆發至今,「群體免疫」曾被丹麥、英國,拿來作為終結疫情的標竿,認為只要有7到9成人口有抗體,生活就有望回歸常態。但美國有專家認為,Omicron變異株驚人的傳播速度,以及突破性感染的兩大特性,讓「群體免疫」希望渺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今(23)日無新增本土及死亡個案,另新增13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指揮中心並公布八類應接種「基礎加強劑」之民眾,與第二劑COVID-19疫苗接種間隔至少需28日,必要情形縮減至25日。
面對Omicorn變種病毒,美國FDA在9日通過緊急授權,批准16、17歲的青少年,可追打第三劑加強針。澳洲則宣布,明年1月10日起,要替5至11歲的孩童打疫苗。在歐洲,疫苗接種率低的斯洛伐克,政府祭出獎金,鼓勵60歲以上長者接種。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染上新冠肺炎康復的患者,注兩劑mRNA疫苗,免疫力大提升,可以抵抗Delta等多種病毒。葡萄牙8成人口已經接種2劑;澳洲的新南威爾斯,有8成的第一劑後,就要解除宵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