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一片片綠油油的秧苗,大力抖一抖就會有許多肥滋滋的小蟲掉在地上,農民越看越覺得像秋行軍蟲,於是趕緊通報農政單位。 花蓮玉里稻農謝銘鍵表示,「第一次首例,在水稻發現秋行軍蟲,而且數量滿多的,秋行軍蟲對水稻會不會有傷害,希望有關單位能夠幫助農民,給予更好的解決方式。」 秋行軍蟲去年在中國大陸造成嚴重糧食危害,並疑似跟隨氣流登陸台灣,去年六月主要寄主作物為玉米,後續又新增包括高粱、薏苡、小米、薑、花生
面對極端氣候,屏東科技大學花了十年研究出「水稻強化栽培體系」方法種水稻。今年7月在台東關山試種,並通過10月份東部豪大雨考驗。今天收割收成比往年多了兩成,稻穀也更結實飽滿。 東部水稻在種植期間常因為颱風大雨損壞灌溉系統缺水灌溉。屏科大研發的「水稻強化栽培體系」新式耕作法,是利用3到5天給稻米灌溉過去一半的水量節水方法,強迫稻米自立自強,再投入特殊益生菌活化土壤,讓稻米在缺水狀況下還是可以
現在極端氣候,兩期稻作種植期間不是遇到乾旱、就是遇到大雨,造成水稻受損影響農民收入。屏東科大研究出新的方法種水稻。今天(30號)收割,收成不但沒有減少,還比往年多了兩成,稻穀也更結實飽滿。 東部水稻在種植期間,常因為颱風大雨損壞灌溉系統缺水灌溉。屏科大研發的「水稻強化栽培體系」新式耕作法,是利用3到5天給稻米灌溉過去一半的水量的節水方法,強迫稻米自立自強,再投入特殊益生菌活化土壤,讓稻米在缺
基因改造現在在全球蔚為風潮,原因就是預估2050年全球人口90億,糧食生產趕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因此可以快速增產的基改作物成為解決糧荒的解方。台灣農業科技和栽培技術一向領先,在基改作物研究上,尤其水稻和木瓜很早就有國際矚目的成績,但基因改造也引發不小爭議,政府考量潛在風險,從不鬆口,現在只能實驗不許栽種。 糧食生產和人口增加速度賽跑結果並不樂觀,科學家預估2050年90億人口,將
每次風災一來,嚴重的農損總讓人吃不消,如何讓農作物不怕水淹,減少農損,中研究的研究團隊從水稻基因解開了這個謎團,而未來更期待能培育出各種耐淹水的農作物,減少水損。 颱風過後,田裡的青蔥東倒西歪,全泡在水裡,能採收的沒多少,但同樣是泡在水裡,為什麼水稻卻沒事,中研院的研究團隊從水稻基因找到答案。 一般作物只要淹水,就會缺氧死亡,但水稻裡面的蛋白激?接受到缺氧訊號時,會把訊號傳往細胞,讓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