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後,民眾更依賴外送,有關注環境的團體,是和外送平台合作,鼓勵餐廳減少一次性包材,目前全台近8萬家餐廳,有36個商家響應環境友善店家。還沒加入的餐飲店表示想支持,可是平台抽成太高,希望能降低抽成,分攤環境成本。
疫情期間,網購大增,用掉數量可觀的一次性包材。為此,新北市政府跟量販業者合作,推動網購循環包,取代紙箱。業者更大手筆祭出優惠,若消費者配合使用,並如期歸還循環包,就能夠獲得更多優惠,希望藉此建立民眾新的消費習慣。
國內一次性飲料杯或容器使用量,估計一年,至少超過十億個,環保單位力求從源頭減量,但很難有立即成效,台北市近期接受高中生提案,試辦外送使用循環杯計畫,並呼籲中央應該要求店家,使用一定比例的循環杯,環保署回應,傾向支持地方政府,推動因地制宜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民眾消費習慣,各類一次性用品數量大增,容器更是爆量,人口稠密區更已經無法負荷,台南環保局特別調動壓縮車來因應。但也強調玻璃、保麗龍等壓縮會碎裂之回收物,無法丟壓縮車處理,盼望民眾從源頭減量。
台塑公司在29日的股東會宣布,為了呼應減塑的環保趨勢,從2025年起,將停止供應一次性民生用品塑料。而這些包含民眾外帶,最常用的免洗餐具,或是保鮮膜等等,不少民眾大呼不便,店家也憂心成本提高。環團建議,還是要從生活習慣檢視,政府也提供誘因,才能達到減塑效益。
因應降級,高雄要求健身房、托嬰中心等場域的工作人員都得有PCR陰性證明,也提供第一次公費快篩,讓部份醫院出現排隊人潮。傳統整復業者要防疫,也全面採用一次性物品。
為了幫助民眾度過疫情艱困期,行政院推出了紓困4.0精進方案,但勞工團體認為,政府以一次性的補貼作為主要補助方式,只是便宜行事,要解決短期政治危機的手段,並沒有長遠規劃。因此勞團再度召開記者會,希望能經由公開企業申請紓困資料、放寬商業服務業申請營運補貼的門檻等方式,來改善現行的勞動問題。三級警戒延長,旅遊熱點台北西門町看來有些冷清,雖然知名小吃店還在營業,但明顯少了排隊人潮,而且不管徒步區或周邊道路
勞工1萬或3萬元的生活補貼已核發給161萬人,不過一次性的補貼,讓多數的勞工擔心若6月28日沒解除全國三級警戒,接下來該怎麼辦?勞工團體呼籲紓困再提出更長遠的規劃。 士林夜市地下美食街,手扶梯被拉起封鎖線,其餘一樓的店家、街道也幾乎沒有消費者上門,只剩外送員穿梭夜市街頭。夜市攤商等自營作業者、沒有一定雇主的勞工,在紓困4.0當中可申請1萬或3萬元的生活補貼,後來勞動部也因應勞工團體訴求,放寬補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