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新冠疫情快速擴散,17日又通報新增23萬人發燒,短短幾天已經累計到172萬,有62人病逝。北韓公布「發燒」而不是確診病例,極可能的原因是沒做檢測。事實上,除了缺乏篩檢試劑,北韓也沒有疫苗,藥物也不夠。
美國白宮醫療團隊5月初評估,由於Omicron變種病毒可能持續演化跟傳播,加上疫苗效力將逐漸衰退,如果不再追加防疫預算,同時恢復防疫措施,美國的疫情將從今年夏天逐漸惡化,到秋冬之際,可能會再新增一億人染疫。
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新冠肺炎為全球大流行病即將屆滿兩週年,世衛秘書長譚德塞警告,這場疫情大流行離結束還很遠,各國最近檢測率大幅下降,輕忽疫情可能造成的傷害,不過兩年過去了,中國最初疫情爆發的真相,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台灣這幾個月因為本土個案相對穩定、第3劑疫苗普及率上升到5成之後,將放寬商務客入境限制,入境檢疫天數也從14天縮短成10天,未來還會視疫情再縮短。但隨著邊境逐步開放,未來本土確診病例勢必增加,台灣的解封之路要怎麼走,與病毒共存要從他山之石或政策概念,變成民眾的日常生活,不只防疫政策,醫療體系還有人們的心理素質,都得重新檢視。
疫情持續,人們在各種防疫措施下飽受精神折磨。日本東京有一間冥想工作室,提供4階段80分鐘的獨特課程幫人們紓壓,雖然一套課程要價新台幣近3000元,但疫情後的來客人數不減反增,預約人數是疫情前的1.5倍。
南韓將在今年3月9日舉行總統大選,但在疫情的影響下,如何應對COVID-19和疫後的經濟復甦計畫,已經成為選戰的主軸之一。總統大選的候選人也祭出了不同的政策,希望能吸引選民支持。另一方面,海外韓國公民登記投票的人數也受到疫情衝擊,創下歷年新低。
西安自去年12月23日凌晨0時起實施嚴厲封城措施,為嚴控疫情,更喊出「社會面清零」目標,但「社會面清零」新詞定義模糊,因而招致議論與疑慮。到底要如何清零?所謂「社會面」又是何物?
國內新冠疫情趨緩,加上第一劑疫苗覆蓋率突破5成,讓外界開始期待警戒降級,不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即使降級,口罩仍要戴上、不會鬆綁,國內醫師也提醒,在病毒不斷變異下,還是得靠口罩去阻斷傳播。
西班牙日前舉辦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首場奔牛節活動,但為因應防疫,進場民眾的要求相當嚴格,不僅要出示證件,也限制參與牛隻與觀眾人數上限。依據近期一份民調顯示,有47%的民眾贊成禁止鬥牛,反對禁止的人有18.6%,另外有37%的人反對、但不贊成禁止。